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10-26杨平
杨平
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也就是一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维的人,而不是依靠刷题而养成的机械思维,是对教师在新的中高考指挥棒下又一轮考验。那么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思维灵魂,从学生的角度培养和训练他的思维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多角度呈现
个人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知识的长效性出发,不只着眼于目前,而要从对学生思维影响的长效性考虑,注重学生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呈现。我们可以这样想,比如说,在教学中给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到达太姥山景区。然后孩子们就各显神通了。这时问题就来了,有的走路,有的坐车,有的方向错了,等等。但不管怎么样,他能到太姥山景区就是成功。作为老师,我们最后才告诉他,走哪条路,坐什么车最快,即对方法进行总结,找出最优的就行了。切忌直接告诉他怎么做。
二、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应全方位了解教材,做到从一个小知识点出发,能让学生多方向思考。比如上函数复习课——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从
P(1,2)能够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①横坐标为1,纵坐标为2的点(点的坐标);②横坐标大于0,纵坐标大于0(象限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知识结构进行思考,脑中闪烁的是各种与之相关的知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散又集中的思维能力。学生呈现的都不是老师给的,而是他们各种不同方向思考问题的结论。
三、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这个位置卡壳了,不知怎么算了,也就是问题产生了,这时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论学生的导向是否与老师的上课意图或教学设计相悖。这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讲述自己的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哪种方法更好。这样学生才能用更积极的态度去欣赏别人的做法,否则他将陷于自己的思维迷雾中,很难再去听老师或同学的讲解。上课千万不能为了赶课程而上课,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上课。
四、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规避无效信息的干扰
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对于数学而言,一定要耐心地读题,理解每个语句的含义,一旦学生的阅读受到干扰,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今年福建漳州东山的七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第24题:甲、乙、丙三人骑车同时出发,沿某公路直行,出发时丙在甲前10千米,乙在丙后6千米,甲、乙、丙三人騎车的速度分别是20千米/时、18千米/时、16千米/时。那么经过多少小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
评卷老师反馈本题得分率很低,为什么呢?应该是对:“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错误理解,孩子们估计读成“甲与乙、丙的距离相等”。
所以,数学上的阅读能力体现在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本题所包含的思维结构。
五、上课时概念、公式一定要精讲,注重各个方面知识的相互渗透联系。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从每一节课的点滴做起,设计课堂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思维是他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把已有的经验直接给他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恰当的思维的引导者,是“授之以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