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2018-10-26闫丽珍
闫丽珍
摘 要: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我国全面实施了新课改。语文作为一门集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满堂灌输式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语文教学质量低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熟练掌握语言技能、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语言理解、
运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以及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国全面实施的新课改标志着全新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确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有利于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并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民主、开放的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对教师教学方向、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起着导向作用的就是教学理念。教师要运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首先教师要转变过于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传统做法,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发展予以关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接受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当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线并行原则,既要避免学生被教师的思路所束缚,又要避免过于开放的课堂徒具形式、缺乏实效性的不良状况出现。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要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导入阶段成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下单一导入方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拥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用和新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对他们进行诱导,学生对故事强烈的好奇心转化成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的争论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寻找课文和初中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的相似之处,让课堂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拉近初中生和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当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为了拉近学生和《羚羊木雕》的距离,我抓住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逆反心理强的特点,让学生谈谈和自己的父母有没有发生过矛盾,是如何解决的?他们纷纷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然后我让他们看看文中的小作者和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他们如何解决的呢?他们看完课文和作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我顺势对他们进行引导,要想解决矛盾、快乐地生活,一定要敞开心扉和父母进行交流。
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试教育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死板,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方式也让初中生的思维变得僵化。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直观化、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也是增强语文课活力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在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创编课本剧,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然后教师可以选择表演得最好的小组上台将剧本情节表演出来,学生在亲自体验人物角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了邹忌的智谋、才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齐威王开明、有作为、勇于听取不同意见的优点。
总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
本、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变灌输为引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变固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当中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彬.浅探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7(8):23.
[2]王海彬.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6: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