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部编本下的初中文言教学的一点建议

2018-10-26李学文

新课程·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相融教学建议

摘 要:2016年秋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统一使用,将古诗文的分量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基于新教材下,文言文教学应以“言”达“文”,以“文”解“言”,积极实现“文”“言”相融。教学上可以从自主学习抓预习、课堂教学以“文”解“言”,回到文本以及引导问题探究等来积极实践,从而转变大多数教师以串讲、译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相融;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秋季,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开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将古诗文的分量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基于部编本下的初中文言文怎么教?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课堂教学过程,积极落实“文章内容”和“词语意思”的紧密结合,以言(词义)的理解达成文(内容)的理解,以文(内容品悟)理解言(词义),将文言的“言”积累贯穿在“文”的品析中,借“词语”的推敲吟品达到欣赏古代美文的目的。也就是说要做到“文”“言”相融。

一、诵读、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诵读,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这是所有教学方式的前置条件。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六单元教学目标为例。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三点说“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第六单元的“单元说明”第二点说“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第三点说“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这里的“积累词语”“反复品味”“提高阅读能力”都需要诵读、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来完成,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学生需要凭借课文注解和相关资料去预习;需要凭借已有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文章;需要和他人讨论探究来解决未知;需要不断诵读来感知课文内容,提升对文言语言的感受力。

落实“预习”特别重要。一是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并能大致读懂课文。二是预习检查在课堂落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讨论和互助,教师做点拨,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词句。三是预习中提出问题。除了前面说到的字词疑难,还应该提出一些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供上课研讨。学生课前预习要坚持和落实,久之,就会成为孩子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以“文”解“言”,回到文本

解“言”需要依托“文”作载体,重点词句的理解,要放回课文中,结合文本内容来加以领会。列举几例: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句中“晚”一词,解作“晚上”还是“傍晚”?课堂引起争论。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去探究,最后意见趋同:解作“傍晚”合适。傍晚,虽迟,但仍有光亮,后文的各种凭借如“转视积薪后”“杀狼的场面”等视觉效果才能显现;傍晚,人少但仍有人行就比黑夜赶路可信。这就不仅仅是明白一个实词“晚”的意思那么简單,还引导对文章内容的赏析,“言”“文”相辅相成。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这里一个“走”字,单靠学生以前的文言积累,能明白是“跑”。即使有些学生不知道意思,老师还可以这样告诉他,这是个古今意思不同的词,古代的“走”就是现在的“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不敢稍逾约”,既然不敢“稍逾约”,那么还书必然迅速,及时归还才有下次再借的机会,解为“跑”就更符合文意。

以上例子说明,这样的品析,回到文本中,深入到文本的内容里去考量,“这个词在文中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学生就明白了。

三、问题引导与探究

依据课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去思考、研磨问题,是文言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经典课例,最突出的就是以问题引导的。

课堂更多的是适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时落实词句、文意。如: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难吗?劳动辛苦吗?还有引导对比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说的话在内容上和语气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愚吗?智叟智吗?这样揣摩问题,全文重点词句的意思几乎都能落地扎实。问题研究容易迸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探究力、思维能力也得到培育。以上所述,在教学中并非单一运用,总是几种方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时不要有意去割裂开。

钱梦龙在《文言教学改革刍议》一文说:“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把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

基于部编本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改变一味串讲和译课的狭隘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一定要有“文”“言”相融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这不仅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基于培养学生喜欢读古典文章兴趣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自觉阅读、理解、探究、鉴赏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钱梦龙,彭尚炯.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注:本文为三明市初中语文课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论文。

作者简介:李学文,男,(1969.03—)汉族,福建省清流县人。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研究,重点是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上的研究。

猜你喜欢

相融教学建议
我与你相融
心相融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从“相加”到“相融”,攀登媒体融合新境界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