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咯血的对比分析
2018-10-26金雪文谢于鹏金洋一陈坤伦黄桔红张叶辉
金雪文,谢于鹏,金洋一,陈坤伦,黄桔红,张叶辉
咯血是一种临床急症,严重者可窒息致死。临床上常将咯血分为少量咯血、中等量咯血和大量咯血。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发展,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咯血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成为经保守治疗无效咯血患者的首选方法,但介入治疗为有创操作,操作繁琐,患者接受度低,费用高昂等特点,内科治疗仍然是咯血治疗中的重要手段。本文对96例咯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情况下选择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收住的咯血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小于6个月及因凝血机制障碍或肺栓塞导致咯血者。咯血分级标准:小量咯血指24 h咯血量在100 ml以内,中等量咯血指24h咯血100~500 ml,大量咯血指在24 h内咯血量超过500 ml或一次咯血量在300 ml以上,以及因咯血而引起气道阻塞导致窒息者。共入组96例,临床诊断支气管扩张39例,肺结核8例,肺部感染6例,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4例,肺不张等其他疾病8例,不明原因咯血31例,均存在数小时至数年不等的咯血病史,其中小量咯血51例,中量咯血33例,大量咯血12例。随机分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组(介入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介入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57.16±11.74)岁;咯血量(181.56±39.12)ml;少量咯血为21例。内科组56例,男44例,女 12例;平均年龄(54.54±12.12)岁;咯血量(150.42±45.23)ml;少量咯血为 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内科组采取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及止血敏等治疗,辅以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等综合手段。介入组入院后积极采用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治疗。经股动脉入路,用4F/5F cobraⅡ、RH及3Fr-SP等多种型号的导管,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至T5、T6水平,作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动脉(如肋间动脉)插管造影,证实咯血的供血血管,根据供血血管的粗细及周围情况选用不同的栓塞材料(明胶海绵颗粒或条、弹簧圈)进行栓塞,直至病变血管不显影。
1.3 疗效评价 显效:介入术后或内科治疗后立即停止咯血,或72 h内无任何新发或陈旧咯血;好转:介入术后或内科治疗后72 h内无任何新发咯血,但可有少量陈旧咯血;无效:介入术后或内科治疗后72h内出现新鲜咯血或大咯血。将显效和好转记为有效,同时统计两组住院天数和日均住院费用,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电话回访,询问咯血有无复发。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比较 两组有效率及平均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咯血复发率及日均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两组在小量咯血和大中量咯血进行亚组分析 对小量咯血患者,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的近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大量咯血患者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的近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咯血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临床急症,通常而言对于大咯血,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通常可以达到50%以上[1]。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报道首次通过海绵样栓塞剂对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来治疗咯血,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咯血的病死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2-3]。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支气管动脉栓塞已成为经保守治疗无效咯血患者的首选方法[4]。
表1 两组各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在小量咯血和大中量咯血进行亚组分析 例(%)
临床上,咯血患者是否要更积极地进行介入治疗尚有争议。由于咯血存在窒息风险,有人认为,咯血患者需积极进行介入治疗[5]。但也有反对意见,且临床实践中,部分咯血患者因为经济等原因,仅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从临床经验看,这部分患者也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但查阅文献,对比内科保守治疗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的研究不多。李继军等[6]研究发现,对于不同量咯血患者,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本研究发现,对于中大量咯血患者,介入治疗的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且这部分患者窒息风险较大,故积极介入治疗是有明显益处的。但是,对于小量咯血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和内科治疗的近期预后并没有明显差异,而介入治疗的住院费用要显著高于内科治疗。因此,对这部分患者,不应过分积极采用介入治疗。可先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如咯血增多,需及时转为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