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活化兼行
——简析台湾明新科技大学的微学分通识教育
2018-10-26胡文岭
胡文岭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微学分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为通识教育的教学实施带来了更加灵活的实施空间和创新的可能。但是,任何教学创新的实施效果并非取决于单一因素的驱动,而是教育理念、政策与制度、组织管理、课程设计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台湾明新科技大学的微学分通识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育人理念与实施要点、组织管理方式、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与启示四个视角综合地对该校的微学分通识课程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得出该校微学分通识课程具有“创新与活化”[1]兼行的基本结论。
1 整体目标与微学分通识课程实施要点的推出
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的整体目标为:“本校通识教育目标旨在落实全人教育之理念,订定通识教育课程七大素养,籍以规划结合教育理念、社会脉动及学生兴趣和需要的通识课程、促进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培养关怀人群、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以及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公民”。
基于这一整体目标的理念,结合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的需求,2016年11月,由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发布了 《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微学分课程实施要点》①,主要内容包括:
(1)实施目标: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合作与学用合一之精神。
(2)实施责任:通识教育中心需依据课程需要提出微学分规划,含演讲、实验、实习、参访、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实作研习营、工作坊或相关活动等不同类型微学分之主题。
(3)学分换算:微学分课程以每2学时换算0.1学分为微学分积分原则。
(4)双规认同:学生修习各类微学分课程,累积满1.6学分后,自行整理成果,经本中心教师指导协助并实施成果发表。其学分认同于分类通识任一领域,上限为4学分。
(5)核算责任:通识中心负责审核实际教学工作量,兑换支付教师相应薪酬。
(6)鼓励申报:教师可随时提出开课申请,经中心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办理、实施。
2016年底《要点》的推出为微学分通识课程的实施形成了基本的制度配套和组织准备,同时也为2017年微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在该校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2 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
微学分通识课程的管理与实施隶属该校通识教育中心。该中心与校其他专业教育学院同属一级教学单位。并由校长直属下的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的重要决策。其组织管理结构②见表1:
表1: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组织形式
委员会设置委员11-17人,由校长、教务长、学务长、研发长、各学院院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进修部主任以及校长聘请之系主任代表及专家学者构成。
委员会主任委员限1人,由校长兼任。执行秘书限1人,由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
委员会的职责涵盖三个基本方面:审议通识教育目标及方针,审议通识教育内容及成效,审议通识教育其他相关事宜。
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会议一次,必要时得召开临时会议。
委员会召开时得视需要邀请通识教育中心各教学主管、教务处课务组组长、进修部课务组长或其他相关人员参会。
委员会业务由中心协调办理,委员皆为兼职。
3 微学分通识课程设计与教学
3.1 通识课程分类与作用
该校通识课程整体上分为基础通识、分类通识、潜在通识、和微学分通识课程四个类别。基础通识课程包括中文、英文、史学、法学、伦理,侧重基本科学能力;分类通识课程包括艺术领域、人文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侧重在扩展学习范畴;潜在通识课程包括工作坊、读书会、艺文展演、学艺竞赛、服务学习等,侧重在促进学习全面化;微学分通识课程为学校创新拓展课程,目前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和创意实践两个类别,微学分通识课程侧重学生知识素养的多元拓展以及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创意性实践手作能力的培养。
3.2 微学分通识课程学分与认证
微学分所授课程每2学时按0.1学分计算,4学时累积0.2学分,依次类推。每门课程依据课程性质和实际需要占0.1-1.2个学分不等,学分可跨学期累计。微学分在学分认证性质上与分类通识课程互认,形成分类通识与微学分通识双规的认证管理 (参见实施要点之第(4)项)。
3.3 微学分通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目前所开课程以创意实践课程为主,内容多样,同时也推出系列优质的学术讲座课程,以2017年正式实施的微学分课程为例,见表2:
表2:明新科技大学2017学年微学分通识课程例举
以上例举微学分通识课程的课程中:“与大师对话”的讲座内容是“自在与庄严——儒道哲学与现代人生”,分两次授课,每次2学时,共计0.2学分。明新科技大学校长兼通识教育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袁保新教授主讲,由此足见校长对微学分通识课程开发与促进的支持力度。创意实作课程“媒体创意拍摄”的教学内容则分三个阶段跨三个月实施:主题分别为“手机拍片好好玩:手机短片拍出家乡故事”(3月授课)、“飞上天际,看见大地”(4月授课)“手机拍片导演实践工作坊:编剧企划+拍摄+剪辑”(5月授课)。这种时间上的安排,也是充分考量了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为各阶段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预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其中第二阶段的教学引入专业的航拍团队主持教学,并由专业导演及专业的航拍师实施具体的教学指导。第一、三阶段的教学由专任视频教学教师予以统筹协调,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从与学生日常熟悉的拍摄工具手机作为起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内外融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保障了教学品质的专业化和大学实践教育应有的深度。
4 明新科技微学分通识课程创新与启示
2016年底,明新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在原有的基础通识、分类通识、潜在通识三中类别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开发基于微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于2017年正式实施。虽然正式推广实施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体现出的创新举措以及可供借鉴的方面不少:
4.1 首先是微学分与分类通识教学双规学分认证这一制度的创新
双规学分认证使得两个不同类别的通识教学课程实现了价值互换。当学生通过微学分通识课程修满1.6学分,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相关成果申请学分认证,所认证的学分最高可达4个学分。这就使得学生可在分类通识和微学分通识课程之间予以充分的课程选修自主权(见要点(4)),犹如食客自主决定食谱与营养的需要。而基于鼓励教师随时自由申请和灵活开课的管理方式,也为微学分课程的不断出新和出彩创造了平等、自由的机会与宽松的条件(见要点(6))。
4.2 微学分通识课程促成了教学时间的片段化、教学空间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0.1学分为起点即可自由申请、设计并实施课程教学,当一门课程用2学时可以满足教学实施的整体,即意味就可能会有0.1学分的微学分课程出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上又有别于通常概念中的微课,其教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形式自主权在教师本人,而不是某种既有的课程范式。这就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不同性质的微小课程的创意与实施成为可能,课程的教学实施既可能是演讲、也可能是实作、也可能是某种特殊情境分为下的交流或问答,而非某种数字化指向的视频教学设计。从而更加充分发挥了微细而自由的特点,节约了学时分配,又同时以倍数级扩充了教学的范围,同时也充分保障了教师的自由和创意。
另一方面,教学的空间也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不再局限于教室、甚至不再局限于校园这个场所,教学空间随着教学阶段的实际需要呈现出空间的自由流动性。
教学内容方面,通过2017年的微学分通识课程的整体对比可以看出:手作实践课程占据了主体,同时结合以高品质的通识教育讲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流行或普遍的实务需求,从电子技术到传统手工艺,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体现出创新与活化兼行的通识教学特征。
4.3 顶层设计是推动微学分通识课程品质的保障
微学分通识课程在该校并不是独立的新生事物,而是建立在原有通识教育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是综合平衡教学现实中的情况,不断优化通识教育结构的结果。通识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教学与管理实施的方向与目标。在这方面,明新科技大学所采取的“由校长负责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管理机制”显出治校者对大学精神的深度响应、身体力行和舍我其谁般的落实气魄,一如其最初创校者们对大学教育的理想与期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注:
①台湾明新科技大学通識教育中心微学分,http://webc2.must.edu.tw/jtmust014/index.php/easy-to-start-3.
②台湾明新科技大学通識教育中心,http://webc2.must.edu.tw/jtmust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