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面上管理现状与对策
2018-10-27张西斌
张西斌,陈 燃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 铜陵 244161)
铜陵自然保护区相关人员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已经基本掌握长江江豚的生物学特征和受威胁因素。认为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来自于开放性水域的无序管理。由于江河生态系统相比较与湿地、草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是完全开放式的,况且流域内各种污染物最终流入到长江中(如泥石流、垃圾、油污、农药、重金属离子等),加之长江两岸人口稠密,经济非常发达,许多因管理无序而导致的经济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也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棘手问题。另外,我国已颁布的与长江豚类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体现在保护区管理中就是多部门交织、重叠,不便于操作。其次,《渔业法》中对充分利用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同时水土流失引起湖泊退缩,水利工程隔断鱼类洄游通道和水体污染等,这些都加剧了渔业资源的退化,产生的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长江江豚数量的持续下降。(蒋文华等)本文解决的是河流性保护区如何加强管理,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长江干流保护区管理国、内外研究并不多,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就是探索河流性保护区最有效的管理办法,采取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相结合,最终是保护长江江豚和它赖以生存的长江生态系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 研究地点及方法
1.1 研究地点
本文研究地点位于长江铜陵干流江段,全长58公里。上游为铜陵市枞阳县老洲镇,下游为铜陵市义安区金牛渡,是长江铜陵段的黄金水域。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面积分别为9534公顷、6360公顷、和15624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25%、20.18%和49.57%(见图1)(郑邦友等)
1.2 研究方法
图1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针对河流型保护区的特点和长江管理的现状,保护区与涉区的渔政、海事、水利、水上公安等部门配合制定了部门协同管理规定。同时还创造性提出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巡护,依法取缔非法渔具。对非法采砂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1)在江豚活动密集的水域两岸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豚类的集群活动;(2)在不同的季节,加强重点江段的巡护力度,严厉打击危害水生动物的违法行为;(3)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渔民担任保护区的兼职管护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和现场处置,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4)自然保护区面上管护一般规律,是在重点水域建立核心江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是禁止人类活动的。因此,保护区把铁锚洲水域划为核心区。开展严格性地保护工作,禁止人为活动的干扰,重新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于道平等)保护区还建立了观察站,如胥坝观察站、太阳村观察站和刘家渡观察站。这些设施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保护区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视频监控管理平台进行观测江豚,分别在保护区核心区刘家渡、缓冲区土桥及胥坝观察站和太阳村观察站各建立一个野外观测平台。在保护区实验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和悦洲建立了两个观测平台。在本观测系统中,保护区运用光电两套供电系统对野外摄象头供电、运用3G无线传输信号技术对视频信号进行传输和汇总,很好解决了野外用电和信号发送的问题。现在保护区科研人员有时坐在办公室里,通过视频可以观看到江面情况。江面上的船只航行及其他活动尽收眼底,极大地方便了保护区科研人员的监测。(蒋文华等)
2 结果
2.1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化。
根据多次考察结果,认为在铜陵江段(铜陵市枞阳县老洲—义安区金牛渡)中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40头左右(表1)。长江江豚呈点块状、不均匀分布在长江干流缓水区、洲头或洲尾。分布点主要为太阳洲、成德洲等水域。同时,根据2012年以来的野外调查资料,结果表明:一、在丰水期,铜陵江段长江江豚主要集中在成德洲、太阳洲附近水域活动,活动线路是沿南岸的缓水区活动,这和浅水沙滩鱼类较为集中相一致;二、在枯水期,长江江豚主要活动区域为通江河口附近水域,活动线路是沿北岸的深水区活动。多次野外调查资料显示,枯水期在土桥(土桥河汇入长江)、和悦洲和铁板洲(青通河汇入长江)等处附近水域容易发现长江江豚活动,这和河口附近有小型鱼类较为集中活动相一致。
2.2 清除非法渔具
自2015年以来,保护区与铜陵市涉水管理部门水务局、港航局、环保局、农委、、海事、水上公安等单位联合开展保护区执法行动,总共行动有120多次,清理非法渔具,如迷魂阵、流网、滚钩、地笼网以及高压电捕鱼等近百具非法渔具,有效保护了长江江豚及其它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
2.3 开展野外长江江豚活动规律的考察,摸清了底数
经过在铜陵江段的多年考察,保护区逐步摸清了长江江豚的活动规律,这为开展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得出结论:长江江豚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地理、水文条件以及生物因子,尤其是它们的主要食物鱼类的活动规律有密切的关系。铜陵自然保护区江段迂回曲折,沙洲发育充分。铜陵自然保护区下游江段的水位主要受海潮潮汐影响、上游水位主要受径流影响(非感潮江段),因此,铜陵自然保护区江段的长江断面流速、流量受迳流和潮汐的双重影响,即铜陵自然保护区是感潮江段和非感潮江段的交汇处,保护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沿江湖泊群纵横交错,河道束窄与展开,形成矶头挑流与洲滩缓水带。为长江江豚栖息活动提供理想水域环境。长江江豚呈点块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是处于长江岸边的哺乳动物,平时处于浅水滩而不是处于倒坎附近的深水水域。长江中由于江水的冲刷形成大小不一的沙洲,特别是浅水沙滩生长着大面积芦苇,是鱼类觅食、产卵的最佳环境,也是渔民捕鱼重要水域,同时更是长江江豚索饵的场所。另外,长江江豚喜欢缓水航道、渔捕及人类干扰最为强烈的采砂水域,这些都充分表明长江江豚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这种趋势与压力会越来越明显,铜陵自然保护区也受影响。(于道平等)
2.4 多次进行生态科学考察,摸清长江江豚种群状况
铜陵自然保护区自2011年开始,相关人员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开展长江江豚生态学考察,主要是进行水生动物和鱼类资源和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方面的考察,着重考察研究铜陵自然保护区长江江豚的资源状况及其种群动态变化,调查了解长江江豚的活动水域,并将相关资料结集出版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王江等)
?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铜陵自然保护区面上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保护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显:(1)长江渔民捕捞活动。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保护区内现有专业渔民530户,其中铜陵市235户(枞阳县5户,郊区175户,义安区55户),池州市贵池区85户,芜湖市无为县210户。在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和中办回访的要求下,铜陵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2018年保护区江段实行全面禁渔,这将有效缓解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捕食压力,促进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增长。(2)铜陵保护区还仍然存在一些码头、砂场、船厂等人类活动情况,会不同程度影响保护区的整体水域环境。
3.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1)由于历史原因,保护区内有一定的人为活动,据2016年底统计,保护区内有常住居民6万余人,涉及5个乡镇(含1个工业开发区),约占保护区面积为145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为46.16%。保护区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的半自然夹江水域周边居住有80户居民,其中,永平村51户,和悦村29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是禁止人类活动的。因此,保护区应该逐步将核心区、缓冲区的人口迁出保护区。
(2)由于铜陵保护区涉及长江干流,而长江又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航运业不可能避免。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2017年铜陵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召开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上保护措施专家咨询会,探讨在保护区江段对船舶进行限速等措施,发布了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船舶交通管制的通告,这些措施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通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保护区批建前,保护区江段就建有港口和码头设施。调查显示,池州市已有一处生产码头位于保护区实验区,芜湖市无为县在保护区范围内的码头、砂场等人工设施较多,且都位于保护区缓冲区或核心区江段,而铜陵市涉及保护区范围内的码头都在实验区江段。各码头、砂场相关手续完备情况都不尽相同。2017年,按照中央及省环保督查整改意见,各地陆续都在对非法码头、砂场进行相应的清理和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得以恢复。
(4)由于长江管理涉及海事、渔政、公安、水文等诸多部门,而且还跨池州、芜湖行政区域,所以涉及保护区的有关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也会涉及到不同行政区域的相关利益,必须有省级层面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落实长江江豚保护的措施和行动计划,在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长江经济带的必要的项目建设,必须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现生态效益补偿评估制度。
(5)民以食为天,渔民靠捕鱼为生。长江江豚在水中生存,食物资源是江豚在干流中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而鱼类是江豚唯一重要的食物资源,因此铜陵自然保护区水域必须实施更为严格的禁渔期制度,使保护区专业渔民全面做到退捕转产,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最终做到铜陵自然保护区内全面禁捕,实现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计划,使长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长江江豚的野外食物资源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可以发挥渔民自身对长江环境熟悉的优势,加入长江江豚保护的队伍中,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应该探索成立专门的人员队伍,可以考虑借鉴林业系统的“护林员”模式,把以前从事渔业捕捞渔民转岗成护豚员,纳入江豚保护区管理,从而保障相关江豚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6)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指在适合的水域将受到威胁的个体或群体迁入到保护水域中为其提供优质食物和栖息环境,促进其生长和繁育。目前,鲸类学家公认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被认为是长江江豚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以铜陵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水域为例,目前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常年维持在11头左右,已经成功实现该水域中7头江豚的繁殖成功,但受水域环境容纳量限制、不能引入新的江豚个体,可能引起水域内长江江豚近亲繁殖,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面临退化风险,但随着该水域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更大的水域来开展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工作,以维系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
(7)争取在上级部门和芜湖、池州等地市的支持下,建立专业的综合执法队伍,建立高效的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跨区域的联合执法,进一步加强涉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确保精准打击非法捕鱼、偷采江砂、排放污染物以及其他危害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的各类违法活动,进一步保护长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动物。
(8)铜陵自然保护区应尽快参与长江流域长江江豚保护联盟,上、下游配合和沟通协调,充分获取信息。进一步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对保护江豚等珍稀动物积极性,他们是保护长江江豚的重要力量,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突发情况他们会第一时间发现,会及时同我们联系,我们能及时采取措施。工作就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应负。同时,我们的工作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保护长江江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