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孩子看得上自己的画儿童线造型表现案例分析之一

2018-10-26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少儿美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美术作业老师

■图、文/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5月22日,天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天津河西区美术教研员魏瑞江老师在广东中山执教儿童用线造型的公开课《人物速写——临摹》。

魏老师的教学非常精彩,延续了他一贯的教学风格,紧密关注学生、自然、亲和、学科表现性强、知识点目标明晰、学生体验深化。本节课超越之前的课一个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的研究性与观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人物速写——临摹》一课带给美术教师的思考是,美术教师必须自己特别明白并深入研究儿童画的发展过程,由关注儿童自身的感知觉特点入手,调整课堂具体指导,才能做一位合格的美术教师,才能上出真正育人的美术课。

一、教学基本过程

上课伊始,瑞江老师开门见山,临摹是美术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大屏幕呈现若干幅不同形态、性别的成人速写范作,瑞江老师选择作品并引导孩子们观看自己的示范。注意,瑞江老师的示范仅仅是由速写人物的头部画起,提示同学们由头部开始的临摹不失为一种立刻能够上手的好方法。然而,我们看到,瑞江老师的示范仅仅画了几个人物头部的局部轮廓,传递给孩子们一种临摹的基本方法,剩余的是引导同学们自己在临习范画时个体的探究表现。(图1—图3)

在学生们开始临摹的过程,瑞江老师游走在学生之间穿梭巡查,他不断拎出某学生有特点(画面线条与造“型”有表现特性)的作业,放在投影仪上进行讲解分析,以引导大家能够避免再出现相同的问题。

其中,这些三年级的学生们总是在怀疑自己的临摹作业表现,“老师,我画大了。”“我画歪了。”“头部的耳朵画大了。”“身子接不上了。”……瑞江老师始终以鼓励的话语和及时的分析,来化解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图4—图7)

整个学习过程非常流畅,所有孩子在瑞江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由缺乏自信的疑惑,逐渐走向下课时还不愿意停笔的状态。说明,瑞江老师的引导相当成功,孩子们的内心开始走向自主。

二、如何让孩子们看得上自己的画

本教学重要启示为:所有三年级孩子在线造型的临摹学习中,都在努力追求对成人范作的“肖似”之目标。正是由于他们共同的心理活动,致使所有孩子都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强烈的对自己画作不满意的表达。

图1 魏瑞江老师执教

图2 大屏幕呈现的若干范作

图3 魏瑞江老师的示范仅仅是人物头部的局部

图4 画成这样,学生感觉自己画错了

图5 学生自己认为画坏了,魏瑞江老师分析他细节刻画很精彩

图6 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属于视觉型认知心理的儿童

图7 这是很多成人画家都想追求的效果

图8 看,孩子画得多好

图9 这位同学在描述自己画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

孩子们面对瑞江老师一直给予的持续表扬,现场是一种将信将疑的认识。他们不曾理解,为何自己明明画不“准”人物的形,而老师总是在表扬呢?

在瑞江老师上课前,我对台湾地区著名美术教师陈致豪说:“全国范围,有30万名小学、初中、高中美术教师,100多万幼儿园教师,大家基本没有读过一本美国罗达·凯洛格著的《儿童画的发展过程》。4月在北京教育部开会时,我曾和上海师大胡之凡教授、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段鹏副教授、四川师大陶旭泉教授、南京师大秦华副教授等在一起,讨论过本译著。自那次讨论和自己的反复研读过程,强烈地生发一个论点:由于全国130万各年段的美术教师群体基本没有读过这本书,是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基础美术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

在瑞江老师上课过程中,我再次对致豪老师说,看看,瑞江老师的课堂状况,已经完全验证了我之前的论点!(图8—图9)

由于公开课展示的时间所限,瑞江老师不能一幅幅给孩子们讲述为何他们的作业已经画得非常好了,更不能花时间引导孩子们由此开始改变自己眼睛的辨识方式,提高对自己和同伴画作的认识、理解水平。但瑞江老师的现场解读和引导,给与会观摩的800多位美术教师带来全面的观念提升与引领。

课后,我和瑞江老师一起谈到,要再找个时间,专门为瑞江老师创立一个连堂的公开课展示平台,让他一边上课,一边带领孩子们认可、认识、理解自己的作品为何好,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童年的画作。

三、部分作业的解读

在课的过程和结束时,抓拍大屏幕部分展示作业和学生要带走的作业。

所有的孩子,无论是3年级还是4—6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在临摹成人速写作品,用线塑造人物形态的时候,其内心目标是想画“像”对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所有的孩子在小学生年龄段里是不可能都画“像”成人范作中人物形态的,这也是真理。在儿童的以线条自主造“形”发展过程中,在孩子临摹或者写生的美术课上,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教师要以保护孩子本真的自主表现为第一位,同时,还需要关注孩子们造“型”痕迹的质量。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这里的质量包括“构图、如何用线、线的表达、形态的基本构成、线条组织及形态疏密表现、孩子自己对线造型的主观认识与理解”。其中“孩子自己对线造型的主观认识与理解”应该是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孩子们临摹范作的最佳表现是:用线肯定、以主观感觉为导引,画出个人对范作的基本认识。

图10,这是很好的儿童临摹作业。所用线条肯定、构图完整。

图11,这个女生感觉自己把人物画歪了。实际上她的用线更具张力,没有任何修饰,是很不错的作业。

图12,学生把自己主观的认识全部画在作业里,形态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刻画造形的。

图13,此作品属于全班最佳作品之一。线条很有力度,人物刻画到位,细节处理恰当。

图14,作品是很不错的。只是小孩子感觉没有把形态画准确,这是他们的正常心理。教师的分析此刻就特别重要,要引导他们肯定自己的表达。

图15,非常好的作品。小作者观察比较整体,落笔的人物塑造结实,用线有力度。

图16,典型的主观表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画入作业里,无论是背景添加的物件,还是人物本身,都加入了个人的主观印象。

图17,这是全班同学都哄笑的作品。魏瑞江老师却充分肯定了他的表现,直接而富于自己的感受。怎样由分析作业,来说服小学生能够接受、认同这类作业,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与研究的。

图18,非常好的作业。画中的线条生动有力,富于弹性。人物细节刻画到位,特别注意的线条的组织与疏密关系的处理。

图19,我在课后与小作者的合影,目的是鼓励他坚持自己的表现方式,肯定自己的作业效果。

魏瑞江老师课后感言:“其实,任我们如何教,儿童始终保留着他们认识和表现的方式方法,只是我们没能去真正地观照到。”

结语:

如何关注儿童画的表现与发展过程,是每位美术教师必须持续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儿童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主体,他们的生命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路径。在美术活动里,儿童的感知觉与表达方式与成人美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美术教师面对他们的时候,需要观照到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必须以他们的自然生长状态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这样才有可能保持他们对美术持久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淀他们的美术文化素养,而不至于在线造型能力发展进程中,由于成人的强制性给予,让他们过早地远离美术。

猜你喜欢

美术作业老师
美术篇
作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