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怎样落地
2018-10-26杨晓飞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
■文/杨晓飞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研究开始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的方向转变,核心素养的育人作为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并不意味着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要。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美术学科教育中,需要教师能够清晰了解学科特征和独特的育人功能,在现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提炼,形成“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知识技能的获取。
一、传统教育机制下美术课程的弊端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对美术教育是尤为重要的。这个阶段所学的知识是日常运用最多的。但是后来初中甚至到大学学到的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和技法,作业或者考试一旦完成,这些知识和技法就“荒废”掉了。在这种传统美术教育机制下的知识学习挤占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给一些学生造成挫折感,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样不可能使得他们成为具有敏锐感受力和创造力的人。
实际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分析已经成品的美术作品,然后让学生在已有认知里抽取能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来表现这样的作品,却很少去探究这个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目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创作。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那就是遵循以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如何规划和设计,则是留给美术教师的必答题。
二、核心素养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六大素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对美术素养有这样的表述: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以视觉元素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也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美术核心素养立足的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特定的意义和综合能力。不仅指美术学科当中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和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能力,而是基于美术素养体现了美术本质和美术审美价值,是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三、美术学科在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对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着重新的整合。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个体能否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模式或探究技能来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能力,由此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美术核心素养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任务情境中,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生创意的过程中形成的素养能力。教师要改变多年来已经固化的以教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真正把关注点转移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上来,不但要设计学生学什么,还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要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用学到的美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以用促学、在用中学”。
四、美术课程在核心素养下的实际教学
核心素养的实施离不开学科的实际教学,它需要依赖美术课程的学习、反思、积累而形成,所以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与学科目标相互一致。
真正的美术教育,应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美术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体验感受美术的深层内涵与价值,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够进行思考、筛选、应用和反思,最后形成良好的审美观点和独有的作品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美术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美学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将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理性地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课程实施方式。教师要选择或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要以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情景活动以促进学习的发生,要把学生引入“我要学”的真实情境中,情境中的问题可以是“单一”甚至是“多个”。
(3)美术核心素养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不能完全抛开,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工具,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总任务要明确,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学科内涵,有思想,有情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活动首先要认清问题,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利用一切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来解决问题,帮助知识、技能的内化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主动按照课程内容发现问题,自觉地搜集资料、工具、材料;自学过程中能够对学习的方向、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5)作业呈现可以是多种形式,学生能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完成设计与制作,呈现创作意图和效果。
教师采用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适应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内容和形式,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充实艺术课堂。所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五、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
现有的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成果评价体系过多地依赖于学生的作业呈现,却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孤立的评价任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过于注重技能表现和作业最终的呈现方式。而真实有效的评价重点要落在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进行,组员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由教师和学生设计好评价指标,让学生学有所依、评有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旨在改变当前美术课程评价的不足,通过创设整合性的、情景化的、实际性的真实任务,直接评估学生的过程性学业成就,改变现有的传统作业性评价。质性评价是核心素养下美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开发合理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讨论、作业展示、同伴或自我评估、成长记录档案等多种方式,多维度地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科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深入发展学科育人的价值,认识美术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认真思考和认识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高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的人。
质性评价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