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的“堵”与“疏”

2018-10-25雷青朝

声屏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报道

雷青朝

摘要:会议报道是许多记者面临的报道方式之一,会议新闻充斥着广播电视和报纸。会议报道中“千会一面”的报道模式既影响受众的情绪,也影响宣传效果。要做好会议报道,记者应认清会议新闻实质,从新闻价值出发,抓关键点。

关键词:会议新闻 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

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也和行政工作一样,主张填会海,堵会议新闻。奇怪的是,会海越填越深,会议消息越堵越流。笔者认为堵不如疏,这个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疏让会议的报道者从新闻角度看待会议价值的观点,逐渐改变对新闻单位有会必报、每会必报的要求;二是通过疏提高会议新闻的品位,增强公众的可听可看性,逐步消除公众厌恶会议新闻的心理。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练一练疏的内功。

记者要从新闻角度认清会议“姓”啥

笔者认为,从新闻角度看,会议不应该只有共性,不应该都是姓“会”。之所以不少会议消息反映出“千会一面”的情形,就是模糊了会议“姓”的区别,把会议报道共性化了,这就是受众不喜欢的主要原因。

把会议定个“姓”,就是要使会议有个性、有特色、有主角。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会议重点,报道会议实质。比方说推广经验的现场会就应该姓“经”,有了这个姓,就知道“现场经验”是这个会议的特色、主角。如果是表彰先进会议,“先进”就是这个会议的“姓”,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先进事迹就是这个会议的特色、主角、报道的重点。这样就不至于喧宾夺主,造成现场会议没有现场,表彰先进会议没先进,想学经验没介绍,想看先进看不到过失。

给会议定个“姓”,可以从会议的类型上定。严格讲,不同类型的会议,都有各自的特点、个性,这样区分可以把会议的重点显现出来。但这还不够,会议是动态的东西,它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进正常的会议议程,而常常在有些情况下使会议发生质(姓)的变化,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无法正常以“类”定“姓”了。如有一个地方把“振兴会”开成“瞌睡会”;某单位召开开业典礼,中午用捞面条招待各级领导,这一反一正的两个典型,如果定“姓”不妨就让前者姓“泄”后者姓“实”,因为前者实质上起到泄气的作用,与会者“振兴”不起来,而后者是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据说上述两则新闻不仅在社会上反映强烈,而且对领导也有很大触动。从疏导会议新闻走向上讲,至少能使群众和领导都知道记者参加会议是在干啥的,如此疏导会议新闻,久而久之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要从新闻价值角度了解会议是啥规格

划分会议规格,通常是以哪一级召开和哪级领导参加会议来确定的。从新闻价值角度区分会议规格,与通常的区分法一般是相向不悖的,那就是说级别规格越高的会议越容易产生有价值的新闻。然而,新闻价值有它的独特性,级别规格很低的会议不乏重大新闻。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轰动全国被河北省委确定为党员必读教材的《三门李轶事》这则报道,就是来自三门李村民组一个晚上的群众会议上。它以该组开会让群众自由结合成立土地承包小组时,群众把组里的九名党员全部组合掉这一惊心动魂的事实,说明大呼隆年代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已经被毁掉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必须重塑自己的好形象这一关系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这也告诉记者,不能完全以会议级别论英雄,记者也需要跑到基层找会议。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自决堤防,泛滥会议新闻,其实不然,这正是一种疏导。它在于提升有价值会议消息的规格,使那些企图拉领导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来提高会议规格的会议新闻相形见绌,从而让人们明白什么会议该报,什么会议不需要去报。再者,区别规格的高低,也可以解决一个详略问题,价值大的就长些,价值小的就短些,甚至报成一句话新闻,最终使那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消息销声匿迹。

会议新闻报道要抓“三点”

抓热点。群众议论纷纷的、普遍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一般都是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大都是敏感问题,新闻报道既不能回避,又不能炒作。关注热点在于因势利导,活血化瘀,从而达到理顺情绪,稳定鼓劲的目的。如农村储金会问题,牵动着众多储户的心,影响社会稳定,也是领导犯愁的难题。记者从一次会议上了解到县里制定了具体的兑付办法,便及时给予报道,储户情绪很快平稳下来,这个问题也得到了稳妥解决。

抓特点。会议也是多棱镜,不同类型的会议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类型的会议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都是拍卖会,如果粗略去看是大同小异,但是仔细观察却是五彩缤纷,各有特色。如汝阳县获新闻奖作品《老申失算》就是在重复过无数次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拍卖会上抓住了大能人申和失算没有买到荒山使用权这一有特色的情节,反映出了农民的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个大主题。

会议的特点是多样的,体现在或内容上、或形式上、或台上、或台下、或开头、或结尾,甚至是一个细节。有次会议掌声特别多,记者观察到掌声代表了民心的向背,因此以《掌声即民心》为题报道了这次会议,不仅别开生面,也使会议报道有了深度。

抓闪光点。会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主题之外的、意想不到的、看似偶然的“突发性”的东西。它虽然游离会议主题之外,但往往又是很有昭示意义的亮点,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闪光点。如汝阳县获新闻奖作品《投票后的担心》,写的就是在人代会上,县长候选人×××在投票后担心的不是选举结果如何,而是担心新技术推广缓慢的问题,所以他利用计票的短暂时间手掂一大一小两个红薯走到台前,向代表们做推广优良品种红薯的广告,被代表们戏称为“×××选县长会上卖红薯”。记者及时扑捉到这一突发性新闻予以报道,使人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重视农业科技这一亮点。

上述的三个方面归纳起来实际上是记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会议新闻价值的过程和方法。经过这一番挖掘,没有价值的会议新闻自然会被淘汰,所报出的新闻不仅不是模式化,而且也不乏精品。运用新闻手法疏导会议报道,就是对会议新闻的改革创新。这个疏导过程肯定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它包括新闻工作者职业敏感与责任心的提高和会议主持者对会议新闻价值认识的提高,特别是记者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坚持下去,令人烦恼的会议报道将会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汝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