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问题探究
2018-10-25宣承志
宣承志
(524400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广东 廉江)
共享经济模式解放了生产力,大量的过剩产能被释放出来,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从中获益。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共享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事物,由于其自身发展尚未完善,并且基于其独特的法律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现有的法律制度不能完全适用或者不能完全涵盖,所以面临一定的法律困境,并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关于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问题研究见如下图1:
图1:共享经济模式下的法律问题探究图
1 提供者转租的风险控制
共享经济模式的本质是实现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其终极目的是最大化的利用一切闲置资源,倘若按照这个逻辑推定,共享经济模式是不是意味着完全不考虑闲置资源与提供者间的物权关系了呢?现实中默认的交易形式往往是闲置资源与提供者间应该满足所有权的关系,即一般情况下只有所有者才有权通过共享平台将自己闲置资源进行短租,那么如果闲置资源的提供者不是闲置资源的所有者而是其合法占有者,其是否也有权通过共享平台来转租他人所有但自己合法占有的闲置资源呢?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房屋转租的行为所持的态度是只要经过房主同意即可,只是承租人要承担一定损害赔偿责任。那么共享经济模式下是否能够以此为依据和参照呢?比如说,我租了一套公寓,我是否就可以在房主同意的情况下,将所租公寓的一个或几个卧室,或者是厨房或客厅拿到共享平台上来短租受益呢?扩大开来,我是否可以将我租来的私家车通过滴滴出行等专车平台再次实现共享受益呢?如果从共享经济最大化利用闲置资源的终极目的角度,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从闲置资源需求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以及交易稳定和交易安全的角度考虑,怕是不得不承认这种通过共享平台再度转租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而且不同行业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不同交易形式的组合风险也不一致。
2 需求者信赖利益的保护
共享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暂时性转移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它注重的是服务的一次性体验,不同于网购物品的实际占有。因此,一旦发生产品质量瑕疵或延迟发货违约等问题,网购物品的消费者可以通过退货退款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然而共享经济模式中的闲置资源需求者通过线上从共享平台上搜索到闲置资源提供者所登记和提供的信息,在线下要自己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地”通过实际行动找到闲置资源提供者来满足需求,此时,若闲置资源提供者提供的资源存在严重瑕疵、与共享平台上的信息极其不符,那么需求者的利益该如何保护?
面对上述情况,需求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艰难接受现实,同时拍照为证向共享平台反馈、寻求救济,由于涉及欺诈消费者,共享平台的做法往往是给资源提供者上黑名单,并返还需求者为使用资源支付的费用;另一种选择则是坚决拒绝使用和实际体验,然而这种情况下便面临风险和窘境,此时如何保护需求者为此而付出的信赖利益?若闲置资源提供者在需求者实际到达后却因为自身的原因拒绝或无法提供资源时,谁又该为需求者在路上和只能做其他选择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信赖利益及损失买单。
进一步讲,最现实的问题是遇到这样的情况,需求者能否向共享平台追究责任和主张权益?因为这对于需求者来说是寻求救济的最直接易行的方式。可是,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却对此并没有相关的规定予以明确。但是,结合共享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法律结构关系来分析,虽然实际的交易对象是闲置资源供需双方,表面上应该由闲置资源提供者为自己的违反合同行为承担违约责任和缔约过失责任,然而共享经济模式下,由于共享平台是交易的撮合方,没有共享平台依靠其自身强大技术收集提供的用户信息,也就没有接下来的交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从需求者角度看,其选择交易进行消费前对共享平台的信赖远大于陌生的闲置资源提供者。因此,根据权利外观的原则,共享平台有必要对需求者的信赖利益和损失为闲置资源提供者承担担保义务,而这种担保义务可以通过保险机制加以转嫁。
3 供需双方侵权责任的承担
共享经济模式将个人的闲置资源贡献出来,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家“公司”,然而这种创新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信任危机,出现了很多陌生的闲置资源供需双方在人身、财产等方面相互侵权的事件。共享平台虽然帮助对接了供需双方,但一旦出现问题,它却很难及时担负起责任,多数时候只能由当事人双方解决,个人虽承担无限责任,但其责任能力毕竟有限,因而这些不禁让人对共享经济是否值得信任打上问号。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共享经济的存在才有的,这不是新问题,传统行业也存在这种安全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些事件发生后如何来解决责任的分配,即重点在于共享平台对此该不该承担责任?以及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在传统行业中,雇主要为雇员的侵权行为和受到的伤害承担雇主责任和进行相应的工伤补偿,例如出租车公司要为出租车司机对乘客及他人造成的伤害承担无过错的雇主责任,以及出租车公司要为出租车司机在工作中受到的来自乘客或他人的伤害进行相应的工伤补偿。然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平台和闲置资源提供者的关系,却并不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它们更像是两个独立的主体间形成的合作关系,但在这种合作关系中,闲置资源提供者对共享平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共享平台往往事先决定了准入主体、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甚至交易价格等,并且往往是由共享平台来开具发票,所以倘若没有共享平台的运作,不可能实现线下闲置资源供需双方间具体而实际的交易。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享平台是否有必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呢?
这是共享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新问题,也是我国现有法律制度的空缺,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共享平台特定的法律地位,所以缺少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但是基于谁受益谁分担风险的原则和上面提到的权利外观的原则衡平考量,共享平台有理由承担义务对闲置资源供需双方的侵权风险分担一些,除了事前资格审查(主要是对闲置资源提供方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如提供无犯罪记录以降低风险等),还可以通过提前为双方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的方式来担保风险,如果共享平台未能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除此之外,为促进共享经济的良好发展,政府甚至国家也应当站在社会资源配置的高度,从制度上设计相应的救济措施和保障方式,以更好的平衡各方利益进行监管,从而降低救济风险。
4 结语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一方面,监管机关要赋予共享平台较大的自主权,由其决定运行于其上的闲置资源提供者的资质和条件,并根据市场状况逐渐形成一种行业规范,对其发展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另一方面,监管机关也要适当介入,考虑到行业利益的平衡和共享平台权力滥用的风险,要适当对共享平台的权力范围进行适当限定,尤其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领域更要通过监管机构与共享平台的对接实现有效的适时监管和调控。同时,监管机关还应通过法律赋予共享平台行使代缴税费、监管准入等准公共服务平台性质的合法化职能,从而实现对共享经济模式中闲置资源提供者的间接调控和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