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中的美国青少年数字生态

2018-10-24边智颖惠良虹惠晓萌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美国新媒体青少年

边智颖 惠良虹 惠晓萌

摘 要:当前青少年广泛使用新媒体,但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使用新媒体心存疑虑,一方面肯定新媒体对学习带来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担心青少年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产生依赖,甚至受到色情、暴力等信息的危害。文章通过对《交往、浏览、钻研:青少年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学习》一书进行介绍,以期帮助国内学者了解美国青少年的新媒体生态概貌,从而为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新媒体;青少年;网络生态;数字身份

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代人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且对人们的学习和事业发展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与新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深入了解新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了“儿童在数字媒体中的非正式学习”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于2013年1月发行了简装版《交往、浏览、钻研:青少年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学习》(Hanging out, Messing around, Geeking out: Kids 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①[1]一书,作为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在美国教育工作者、学术研究人员以及杂志出版商中引起了广泛反响。笔者对该书内容进行简要评析,以期为国内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紧跟时代潮流:应运而生

“儿童在数字媒体中的非正式学习”项目开展之时,公众对年轻人使用新媒体充满了疑虑(例如青少年沉迷游戏和受到网络暴力影响),于是对年轻人的新媒体使用施加限制,以減少随之而来的“侵害”。尽管如此,麦克阿瑟基金会仍希望了解新媒体对青少年带来的实际影响。《交往、浏览、钻研:青少年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学习》由15位从事质性研究的教育学者合作完成,全书共440页,包含23个研究案例。由于质性研究具有数据丰富和研究深入的特点,该书的编写方式极具创新性,即“高度分布式的协同过程”——这本书不是一位学者的一家之言,也非百家之言的堆砌,恰恰相反,这本书是在一个高度分布的协同过程中撰写的,即把案例材料与项目研究人员的分析、见解有机结合起来,每一章都由一个或多个主要作者撰写,总结出较为普遍的结论,让读者在深入浅出中品味研究的精髓。虽然每个章节的作者不同,但由于共享一个定性数据文库,同时作者之间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因此每个章节都独具特色又不失连贯性。

二、切入视角独特:聚焦真实生活

具有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研究范式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长久以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是每个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大部分学者把研究领域限制在学校之内,校外非正式学习获取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而本书从青少年社会和娱乐活动的视角入手展开新媒体实践研究,认识到了青少年集中在社交和娱乐上的积极活跃的生活剪影。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创造性地将新媒体的参与类型作为“描述日常学习生活和媒体参与的方式”,并提出了两种主要类型:友谊驱动型和兴趣驱动型,这两种类型对应着“不同类型的青年文化、社会网络结构和学习模式”。友谊驱动的数字媒体参与是指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短消息等方式在网上与他人进行日常互动的一种在线实践;兴趣驱动型是指青少年在兴趣的支配下探索新的人际圈并建立具有特定兴趣的社交网络。[2]

(一)青少年新媒体参与的三种模式:“交往”“浏览”“钻研”

本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提出了青少年媒体参与的三种模式,即书名中提到的“交往”(hanging out)、“浏览”(messing around)和“钻研”(geeking out)。编者以一种融合科技、社会、文化的全瞻性眼光对青少年在新媒体方面的参与程度进行了划分。“交往”模式指青少年参与新媒体是在与当地朋友或同龄人交往的欲望驱使下进行的(例如孩子们在脸谱网与朋友互动),显然这种参与模式与友谊驱动较为吻合。而“钻研”模式主要体现为兴趣驱动,新媒体参与集中在更专业的活动和兴趣上,不仅具有更深层次和更高频率的特征,而且兼具专业性强和敢于独树一帜的特点。“浏览”模式则代表着与新媒体的更紧密接触的开始,这类在线参与包括使用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捕捉信息,以及在线娱乐和探索,且这类在线实践通常建立在既有的在友谊驱动或兴趣驱动下形成的社交网络上。具有双重过渡身份的“浏览”型参与不仅是“交往”模式和“钻研”模式的过渡带,也是友谊驱动与兴趣驱动的衔接桥梁。总之,本书谈及的“交往”“浏览”与“钻研”这三种模式像是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词汇表,可以为孩子们接触新媒体的方式寻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它们各具特色但也绝非泾渭分明,在同一个体上,有可能会看到多个类型水乳交融。

(二)新媒体环境中的青少年友谊

书中呈现了许多青少年运用新媒体发展和保持友谊的例子。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聚会一样,现在的年轻人聚集在各大社交平台。这些网络站点为同龄群体的聚集提供了空间,青少年在友谊的驱动下加入到新媒体实践的洪流中,他们在网络上克服时空障碍与同龄人建立和巩固关系,抑或是在虚拟世界中弥补日常交流的不足。同时,本书探索了日常生活中四种常见的同龄人交往现象是如何在新媒体中体现的,以真实生动的笔触记录了青少年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建立友谊、争取友谊等级地位和制造戏剧事件以引起他人关注。不论是孩子们绞尽脑汁地争取成为某个同伴的“线上最佳好友”,还是通过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来获取关注度,这些充满躁动又真挚的记录往往把读者带入青春的回忆。总体而言,新媒体对青少年友谊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年轻人能够在本地网络中与他们的同龄人建立更密切持续的关系,另一方面,他们的品行也可能受到外界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中的青少年情感现状

本书还揭示了青少年在新媒体生活中的恋爱四部曲:相识、暧昧、约会和分手。作者通过对聚友网(My Space)上几对青少年情侣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为读者呈现了美国青少年在新媒体中的感情生活。青少年的求爱行为似乎很少受到学术研究的青睐,但本书的项目调查却证明了浪漫行为是青少年社交、文化交流和新媒体使用的中心所在。对于当代美国青少年来说,新媒体为他们的亲密行为提供了一个私密又公开的场所:他们既可以在长辈的视线之外发展恋情,又可以把自己的甜蜜分享给同龄人。不论是青少年在个人首页公开自己的情感状况,还是在社交平台进行暧昧的互动,这些行为都表明新媒体的使用是美国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部分,青少年通过建立人际关系和与密友的交流来建构身份认同。通过案例研究,作者举例说明了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引领亲密沟通方式和关系的建构、表达和公开重大转变的。当然作者也提醒读者要注意青少年在媒体实践中存在着被监控、隐私泄露和易受伤害的问题。另外,青少年在公开亲密互动和个人情感的同时,有关公众和隐私之间界限的规范也变得复杂起来。

(四)新媒体使用权:家长与孩子的博弈

本书真实再现了家长对于青少年参与新媒体实践的影响。毫无疑问,家庭是儿童接触新媒体的主要场所之一,孩子们试图通过与家长的谈判来获取家庭中新媒体的使用权,而家长一方面认可新媒体使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担心新媒体给孩子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手段限制其孩子新媒体的使用时间。有的家长采取拿走电源线、删除游戏程序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有的制定相关细则来规范青少年的使用,如先写作业后玩游戏,也有的家长把新媒体参与和孩子的社交学习有机结合,一举两得。种种迹象表明,家庭在年轻人的新媒体实践中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力量。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家庭在鼓励、限制和激励新媒体使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揭示了青少年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以及他们在家庭中维护个人隐私和媒体使用权的渴望。总之,在孩子与家长不断“建立—破坏—再修复”家庭媒体使用条款的循环中,我们看到新媒体有时可以助力家庭关系更加亲密(例如父亲和儿子一起玩游戏),但同时也会带来诸多困扰(例如年轻人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减少了与家庭成员的日常交流)。

(五)电子游戏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交作用

书中研究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实践模式:打发时间型、聚众闲玩型、娱乐游戏型、动员与组织型、游戏重置型,并通过对这些游戏类型的描述揭示了游戏、学习以及参与是如何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当成年人对游戏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未知影响惴惴不安时,本书的研究人员却把目光集中在了青少年的游戏实践表现上,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女生通常选择前两种游戏实践模式,她们通过小游戏建立社交关系或打发时间,重点并不在游戏本身;而男生则更多选择娱乐游戏型和动员与组织型,他们在游戏中形成很强的身份认同感,并围绕游戏组织相关的活动。最后一种游戏实践模式,因在青少年中极为少见,所以未做过多描述。最后,作者认为游戏俨然已经成为青少年参与数据时代的通用语言,并提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缺乏以游戏为中心的社交能力比游戏成瘾更令人担忧。对于青少年而言,构建适度、健康的游戏生态显得更为必要。

(六)青少年新媒体创作

本书为我们展现了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数字媒体创作生活。其中最常见的新媒体创作形式就是数码摄影和个人首页制作,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司空见惯的行为就是“媒体创作”,但他们以这些方式参与数字媒体生产和社会共享的事实已经显而易见。青少年媒体创作大多数都属于兴趣驱动型的媒体参与,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初步涉足媒体创作,并在自己的不懈探索下“无师自通”,或者在同龄人的帮助下快速入门。就这样,青少年把媒体创作作为记录生活点滴的一种方式,把自制的照片、视频或是音乐片段上传至社交平台,并以此为媒介与同龄人展开更积极深入的互动。此外,当他们的媒体创作吸引来小规模的观众时,他们便会更加积极地尝试新媒体类型和更专业的制作技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青少年在无止境的非正式学习中享受着新媒体创作为他们带来的乐趣、观众和名声。总之,无论是以摄影分享为主的个人媒体创作,还是需要较高媒体技术的创意作品,都是年轻人记录生活和自我表现的方式,他们在媒体创作的汪洋中充当着观众、评论家和制片人的多重角色,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媒体时代。

(七)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工作机会

本书作者研究了新媒体、青年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并把工作相关实践分为三类:培训、创业和非市场工作,展示了年輕人如何从事经济活动和选择涉及媒体使用的劳动形式。可以看到,青少年的新媒体参与为他们未来的劳动和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一部分人利用先前在非正式学习中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媒体知识,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工作岗位,一部分人不顾经济利益毅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类型。新媒体参与对青少年选择工作类型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同时,该书作者发现,年轻人因具有超过前辈的新媒体素养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新媒体素养也开始成为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隐形力量。

三、结语

纵观全书,作者从友谊、亲密关系、家庭、游戏、创意制作、工作六个方面全方位展现了青少年的新媒体参与情况,绘制了青少年新媒体实践图景。该书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媒体参与,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在新媒体社会中的生活与学习。数字世界为新一代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去探索兴趣,开发媒体潜能,也为他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网络平台,以此来记录生活亦或是发展社交关系。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媒体和政府四方力量,协力为青少年的新媒体使用提供良好的环境。[3]

注释:

①尽管原著标题中使用kids这一单词,但在阅读原著过程中,笔者发现该书的调查对象年龄多为11~18岁之间的青少年,原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频繁使用teenagers(青少年)这一词来描述其研究对象,故本文使用青少年一词。

参考文献:

[1]Ito, M., Baumer, S., Bittanti, M., boyd, d.,Cody, R., Herr-Stephenson, B., Tripp, L. .Hanging out, Messing around, Geeking out: Kids 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2013:1.

[2]惠良虹,阴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数字身份研究[J].新闻界,2017(1):96-101.

[3]沈静,张惠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及实现路径[J].青年记者,2017(12):102-103.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美国新媒体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