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国际化路径研究

2018-10-24施敏洁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捷克宁波一带

施敏洁

摘 要: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合作路径,除保持全外教授课和全员留学以外,争取两国政府奖学金、争取获批“捷克语+专业”复合学位授予权、“走出去”赴捷克办学、创建境外实习基地、搭建“一帶一路”共通的教育平台等都已成为努力方向。捷克语言文化中心应产学研合作大潮和“一带一路”倡议而生,借助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发展,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分步骤、分区域先行先试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国际化;产学研合作

根据《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点城市,谋划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开展先行先试,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1]

《方案》提出,“以‘活化石为依托,着力推进人文交流合作,探索打造民心相通新平台”[2]鼓舞人心。其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环节更让高校外语学院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是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成果,是地方积极参与中央“一带一路”建设、共谋宏伟蓝图的试验区。现阶段,该中心全部聘请捷克籍高校教师主讲,由于他们熟知捷克高校推进国际化教育合作的途径,可以为中心的外拓工作提供经验支持。从已有文献了解到,捷克高校在国际化路径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89年,捷克的国立大学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学开展校际合作;1990-1999年,捷克的国立大学与欧洲各大学开展校际合作;2000-2009年,随着捷克的私立大学的筹建,该类院校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与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引人注目,它们与国立大学共同开展与以欧洲大学为主,包括非洲、亚洲各国大学的合作。现阶段,捷克的私立大学的国际合作为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目前,国内几乎鲜有对于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研究成果,文章尝试借鉴其他捷克文化中心的研究经验,结合捷克高校国际化的优势措施,为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成功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一、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背景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捷克积极探索深化合作的有效路径。宁波作为中国沿海城市,其定位是扩大开放,利用港口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捷克位于欧洲中部,连接东欧和西欧,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基础良好。捷克作为宁波与中东欧合作与交流的桥头堡,发挥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起,宁波商人就赴捷克投资、发展贸易,如今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随着中捷国际产业合作园落户宁波,宁波与捷克的经济文化合作态势不断增强,对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也不断扩大。从外语人才来看,中国高校开设有捷克语专业的高校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少数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速度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此,为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加强中捷合作,努力依托院校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迫在眉睫。

2017年,宁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落户浙江万里学院,同年,捷克语特色班顺利招生并正式开班。浙江万里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地方性”[3],它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宁波与捷克的合作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其一,宁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须顺应时代形势,为经济合作提供专业人才。其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平台和项目,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竞争中突显优势特色、争取发展资源的必由之路。其三,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成立后,国内师资数量十分缺乏,因此,与捷克本土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势在必行。

二、国际教育合作的路径探索

(一)引进捷克高校师资,由纯外教授课

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直接从捷克克拉洛韦大学和孟德尔大学引进外教授课,为学员提供纯正的捷克语课程和专业的捷克语师资。在学习捷克语的入门阶段,外教需要借助英语与学员沟通,这促使学员在学习新语言的同时加强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利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二)实现校际师生互派,各项留学制度常态化

语言文化中心发展的生命力与师生的国际交流息息相关。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巩固已有的合作院校基础,定期进行师生互派,鼓励国内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捷克学习语言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努力“引进来”。鼓励捷克师生来宁波工作或学习,在培养本土捷克语人才的同时,为捷克人民提供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将中国特色文化带回捷克,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宁波政府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制度两个方面。在留学生规模上,宁波不断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力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宁波高等教育的了解,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甬就读,并将在未来重点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作院校[5]。在制度完善上,宁波政府将政策利好转化为切实的惠生措施,确保留学相关制度的持续性、常态化、稳定性。通过留学生的口口相传,提高宁波的美誉度,为巩固和发展宁波国际教育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捷克与浙江及宁波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以作为示范样本,它既是宁波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又是地方院校立足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回报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中捷政府奖学金并存,双效激励优秀学子

捷克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国际化道路上具有自身特色,如设置各类奖学金,奖励优秀留学生是其措施之一。我国各省市政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特别设置了“一带一路”奖学金,为来华留学的优秀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同时,捷克留学生通过语言文化中心项目来宁波留学,除了可以享受奖学金,降低求学成本外,还可以成为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助教,协助教师进行语言培训及文化传播工作,为未来就业奠定实践基础。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中国学员,除了有资格争取宁波政府设立的宁波学生赴中东欧国家交流学习资助计划[6]的资助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赴捷克留学或夏令营文化交流、以优异成绩获取捷克政府或高校设置的奖学金的机会。

(四)引入复合学位课程,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学员以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主。捷克语学习作为特色语言班的培训,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即为宁波本地的多家捷克企业提供语言人才。学生边学边实践,将自己的专业与捷克语相融合,以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原本以英语或日语为专业的学生,加上捷克语的学习,就业路径更宽、选择更多。

宁波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鼓励现有高校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注入小语种元素,并根据学校情况积极扩建小语种专业[7]。在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下一步发展规划中,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公认的资质证明是努力方向。依托高校的原有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充实师资力量,获得“捷克语+专业”“捷克语+英语(日语)”等复合学位的授予权是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建设“中国文化中心”

高等教育的合作形式主要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总体而言,宁波高校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较少[8],即主要以借鉴、学习国外或境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主,尚未成为国际教育合作的主导者和创新者。为实现建设国际港口名城的目标,宁波需加强“走出去”,如赴捷克合作办学、开设孔子学院、建设“中国文化中心”等。目前,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已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学商谈共建“中国文化中心”事宜,外语学院教师已赴斯洛伐克授课及开展文化交流。随着合作的深入,中国文化中心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六)在捷甬商传授海外经验,创建境外实习基地

宁波商人赴捷克投资和发展贸易的历史已有20余年。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宁波商人陆续返乡投资,回报祖国。在捷克的多年打拼让这些企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而这正是国内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所需要的。因此,一方面,可以将上述经验转化为各类咨询材料,为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的教学和社会服务提供帮助[9];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与上述企业保持联系,为国内捷克语学员提供境外实习机会,让专业学习和职业训练挂钩,校企携手培养人才,共同为发展地方经济出力。

(七)高校区域合作下的国际合作

高校层面的国际教育合作即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捷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可总结为:时代召唤与区域合作下的国际交流。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特定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下的产物。1989年捷克天鹅绒革命后,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该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加入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CTS)及伊拉斯谟计划,积极促进欧洲高校学生流动,努力探索留学生培养制度。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作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一部分,捷克既配合全局又保持自身优势,大幅改革本国高等教育制度,依法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近5年,捷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除了继续保持与欧盟及美国的既有合作外,也不断加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寻求亚洲、非洲的新合作伙伴,立足全球培养人才。同时,捷克高校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交流和学术合作的活跃性和实效性。

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快车,努力开拓与捷克的教育合作。締结姐妹学校,搭建“一带一路”共通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联合申报科技合作项目,寻求伊拉斯谟计划的支持,开展中捷师生交流项目,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学分互认项目等都在尝试或已被提上日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求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为语言文化中心注入更多活力。

三、国际教育合作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课程体系

现阶段,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以基础语言能力培养为主,已经开设初级捷克语、中级捷克语、捷克语视听说、捷克语语法和捷克语泛读等课程。受学制的局限,作为辅修课程的捷克语,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更高阶段的捷克语学习有赖于到捷克留学或从事相关工作。

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学习紧密相连,因此,应当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入捷克文学、历史、地理、信仰习俗、商贸制度等文化类课程。考虑到语言的难度,此类课程可选择捷克语和英语对照版教材,若有可能,汉译版教材也是选择之一,重在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捷克语言并了解捷克文化。

随着开设捷克语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须在中国设置捷克语等级证书考试(Czech Language Certificate Exam,CCE)考点,鼓励宁波捷克语学员参加捷克语等级证书考试。

(二)定期举办捷克文化讲座与体验活动

课堂学习与文化体验相融合,有助于保持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员实现全身心沉浸式学习。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捷克每年在宁波举办文化节,广泛开展绘画、摄影、电影等艺术展览或展播,大力宣传捷克文化。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致力于两国民众的友好交流。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作为力量之一,以语言为先导,推广捷克文化,为两国的友好交流贡献力量。

(三)迎接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浙江万里学院捷克语言文化中心开设的捷克语特色班是宁波高校首次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小语种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是企业、大学、文化中心的三方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连体,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相关企业的捷克语人才需求[10]。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11]。企业将急需人才委托地方高校进行“订单式培养”,以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及文化中心与地方产业合作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在高校、文化中心与企业之间缺乏稳健而长效的沟通桥梁,高校不能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导致了高校的实践教学难以得到对口企业的支持,而缺乏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更难实现。

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主要关注硬实力的建设,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软实力的同步建设必不可少。在软实力建设中,政府的整合与支撑职能、联络和沟通职能非常重要[12]。前者主要体现为资助高校建设语言文化中心,后者包括缔结友好城市、吸引宁波籍华侨和宁波商会共同规划发展蓝图。两个职能相互关联,语言文化中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为宁波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改善语言文化不通的现状;捷克友好城市、捷克的宁波企业协会、中捷友好协会若能参与共建捷克语言文化中心,为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支持,便能实现理想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zjdpc.gov.cn/art/2017/9/25/art_8_1733750.html,2018-04-25.

[3]常静,张旭凤,孙杰.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2017(6):44-46.

[4][11]付志荣.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7(11):41-44.

[5][7][8]邵光华,史斌.加快推进宁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N].宁波日报,2017,3(16):10.

[6]现代金报.宁波与中东欧教育交流密切教师成外国学生“偶像”[EB/OL].http://www.sohu.com/a/146669389_115773,2018-04-25.

[9][12]朱雷.“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宁波外语教育规划机制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9-43.

[10]宁波日报.万里学院开设捷克语特色班 “订单式培养”捷克语应用人才[EB/OL].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17-05/25/content_1051942.htm?div=-1,2018-04-25.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捷克宁波一带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捷克驱逐两名俄外交官
拖起明天的希望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捷克CZ公司CZ 806 Bren 2突击步枪
喜相迎
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