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云南德宏傣族传统“孔雀舞”的文化结构与表征

2018-10-24段聪雪

卷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孔雀舞原生态

摘 要:“表征”这个概念在当代文化的研究中频繁出现,对于探寻与洞悉文化领域内发生的文化事件、产生的文化地位和功能、作用于文化并影响文化的因素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科学的调研方法经过实地的探访后,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传着的傣族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孔雀舞”的文化结构进行研究,将其融入到“表征”的概念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表征理论。在我国,民族舞蹈是代表一个民族形象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众多色彩纷呈的民族舞蹈中,傣族的孔雀舞是根植于民间生活、依附于宗教文化的,形象的表现傣族人民性格特征,再现孔雀优美形态的艺术,所以其能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代表性舞种之一,是云岭高原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关键词:孔雀舞;文化结构;象征意义;原生态;作品形态;

1 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人类学调研与结果分析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风调研活动,瑞丽市的艺人主要以独舞最具代表性。此次在瑞丽市的调研活动中,采访的四位传承艺人,其中两位为徒手孔雀舞,两位为架子孔雀舞,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创新,以各自的流派风格而闻名。由于孔雀舞的传说很多,传承艺人各自根据民间传说编舞,或侧重模仿孔雀的行动,或侧重表现孔雀的内心活动,但都有一个共通点是眼神的灵动,形象且生动。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以孔雀舞的起源、艺人师承、宗教信仰等为线索展开。

1.1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傣族是云南省独有的民族之一,主要信仰南部小乘佛教,其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与缅甸、老挝等地区接壤,东汉时就有“掸国献乐”的记载(“掸”即为缅甸),可见早在当时甚至更早,傣族的文化艺术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孔雀舞是傣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傣语称为“噶罗踊”,本文的调研主要针对德宏地区的傣族孔雀舞。孔雀舞的起源众说纷纭,大多以民间传说为主,其正真的起源无从考究,但一定与宗教以及傣族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一种傣族地区仍然流传着的“孔雀舞”的关传说,是本次的调查活动中尚卯相便提到,“佛教进入中国时流传下来的传统是:出洼时,佛祖归来,孔雀等飞禽鸟兽迎接佛祖,人们看到孔雀迎接佛祖时把所有喜庆的动作展示出来,后慢慢模仿就形成了孔雀舞,为了尽量模仿的像孔雀,才带上了翅膀和面具。孔雀舞除了丧事时,其他喜事均可以跳,地点一般都在寨子里跳,在迎接佛祖时则是在奘坊(傣族寺庙)里面跳。”此外,还有其他多种版本的神话传说也均与佛教有关。再者,傣族人民将孔雀视作自己本民族的图腾,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傍水而居,环境优美,最为适宜孔雀生活与繁衍,傣族人民与孔雀长期为伴,甚至有传说孔雀为傣族人们的祖先,是吉祥的象征,这些都包含了孔雀舞得以产生的一些意识形态。孔雀舞的起源由此也便可探知一二。

1.2 民间艺人调查情况简介

尚卯相,男,傣族,1988年出生于缅甸南坎,2005年被任命为德宏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其自幼受到了父亲深厚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时寺庙中的佛爷赵娲果是其第二任老师,擅长最为传统的带有面具的架子孔雀舞。他传习的孔雀舞原汁原味,以象脚鼓、铓排、镲等打击乐伴奏,内容是以多以迎接佛祖时孔雀的喜庆动作为主,所以一般只在喜事时跳。

喊思于1964年出生,年幼时就喜欢舞蹈,其舞姿柔软流畅、神态活灵活现,是云南瑞丽一代女性孔雀舞的传统民间艺术继承人,她打破了只有男人可以跳孔雀舞习俗,承继了各位前辈民间艺人所跳的不同流派、不同的风格特点,再经过自己认真观察孔雀的习惯特性,创编出自己独具一格的女性孔雀舞。她表达的情感很细腻,舞姿婀娜,丰富的舞蹈语汇描绘出孔雀的活泼、灵秀、美丽,但又区别于民间传统艺人的程式化的套路,即继承了传统孔雀舞,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从两位艺人的从艺经历来看,他们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借鉴并与自身的风格相融合,孔雀舞的形象结合傣族人们的审美、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等。

1.3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四位傣族传承人旺腊、约相、尚卯相、喊斯是现在传统孔雀舞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表演的孔雀舞,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很重要提炼和传承价值。从内容方面说,无论是旺腊和约相的徒手孔雀舞还是尚卯相、喊斯的架子孔雀舞,其主要表现的都是早上起床后,抖抖羽毛、飞出森林、山坡玩耍、转转身体、晒晒太阳、水边嬉戏、觅食等,情节虽然较为简单,舞蹈动作内容却欢乐、喜庆,且韵味独特,将孔雀生活习惯中的一举一动原汁原味、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现孔雀舞正处于上有师承、下有传人的关键传承地位,孔雀舞在当地乃至全省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这显然不能满足民族瑰宝闪耀的光辉,我们应将这种民间韵味十足、具有传统文化意义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孔雀舞发扬至全国乃至世界的大舞台,因此孔雀舞的深入挖掘和编纂教材工作刻不容缓。

最后,孔雀舞表演人物的转换象征着傣族传统习俗发生的变化。傣族孔雀舞的传承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传男不传女,因为在过去男尊女卑的社会年代中,孔雀舞自古以来就是男人跳的,也只有雄孔雀才会开屏,传统的孔雀舞舞姿威武阳刚,充满原始的生命力。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趋于平等,喊思就是四位艺人中唯一一个女性孔雀舞传承艺人,在她的描述中,喊思的从艺经历打破了传统。这种特征体现了傣族逐渐对男女社会地位的文化认同。

由于傣族文化结构的深厚和表征意义理论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浅尝辄止,以以上内容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且得知舞蹈动作行为也可视为文化行为,在此文化行为中凝结着文化准则、文化逻辑、价值判断、文化功能等。傣族架子和徒手孔雀舞通过民族文化结构所产生的具体动作有其具体的表征,而且其具体内容和内在情绪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行为被表征。

参考文献

[1]李晓艳 曾金华 .《艺术中的生活,舞台化的传承》.大众文艺.J.

[2]曾焯 屈立丰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及美学价值》 .贵州民族研究 .J.2014年第1期

[3]孙越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探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2012年4月

作者简介

段聪雪(1992-),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孔雀舞原生态
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跨境耦合效应
——以中缅边境地区孔雀舞发展为例
作文呼唤“原生态”
约相广拉与孔雀舞
原生态静宁苹果
傣族男子孔雀舞的艺术特性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