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育人实践路径
2018-10-24张丽敏许晓云刘真真吕建设
张丽敏 许晓云 刘真真 吕建设
摘 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稳定事关教育百年大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遵循,同时为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体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195-03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要把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构建育人体系新格局。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安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自201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以来,不仅成为指导新时期国家安工作的纲领性思想,更是为促进高校和谐稳定进而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找寻到了强大的思想政治武器。
(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积极探寻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新形势下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审视各个安全领域,直面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挑战做出的系统回应。
(二)提升了安全理论的新境界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系统性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大安全时代的宏观安全思路,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体现,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高校应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中,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思想,指导实践,牢固构建起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的大安全教育体系。
(三)赋予了安全认知的新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公共安全。其辩证、全面、系统的国家安全理念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安全理念的超越,而且为高校做好安全领域的党建和思政政治工作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四)开辟了立德树人的新空间
准确把握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明晰新形势下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如何培养人的新方法、新途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面临的安全困境与挑战
高校中外合作辦学的受教育主体是中国学生,这既与其他普通办学形式存在安全教育困境的共性一面,又因其国际化办学特色须直面不同办学模式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安全挑战。
(一)共同面临的安全教育困境
1.大安全理念的转变迟缓。通过对不同层面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普通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概念基本耳熟能详,但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全新的顶层设计安全理念,其普及程度还仅限于学校管理领导层,要达到国家安全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休戚与共,需要加大总体国家安全观普及教育力度。
2.整体性认知的相对匮乏。通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和五大关系的统筹把握调研分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占绝大多数,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三个重要特征缺乏整体性认识,极易导致把相互间联系与影响割裂开来,进而对国际国内安全形势产生误判或漏判。
3.实践性操作的教育缺位。一方面,学校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大安全教育仍滞留在传统安全层面上特别是拘囿于日常安全教育,在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解读客观存在的安全问题存在能力危机;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形势政策课等虽有互补但相对独立,未能形成统一的大安全观教育体系。
(二)国际化办学带来的更大安全挑战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经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或项目、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机构或项目约2 900个,几乎涵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数约占在校学生规模的1.5%。机遇与挑战同在,伴随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高校立德树人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困境和安全挑战,亟须转变安全教育理念,增强总体安全认知,补齐教育管理短板,提升立德树人质量。
1.教育主权之博弈。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四个不低于1/3”作为引进外方优质教育的考核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外方的师资、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要求高校牢固树立起教育主权意识,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把控,既要发挥好外教课堂的知识传授、文化传播作用,规范外教课堂教学行为,同时又引导学生学会政治鉴别、价值判断和行为抉择,明确学习目的,担负社会责任,与学校一道共同完成“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任务。
2.中外文化之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而思想和价值观念又是文化的灵魂。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客观存在,无形中渗透到各个特定领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尤其作为开放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要的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特性的大问题,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所在,更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在要求。
3.世情国情之多变。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跨境、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抵御国家、制度、文化、主义间潜在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带来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共同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时空地域之藩篱。绝大多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都在中国校区举办,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交流生出国留学,加上兼具出国留学阶段教学任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依然形成了庞大的出国留学队伍。援引《2016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各层次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已逾50万。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出国留学阶段安全现状,高校要突破时空地域的拘囿,织就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安全网络,切实维护好学生利益,强化国家安全利益的底线思维,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体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高校应直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挑战,构建“三维四分法”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安全育人体系。
(一)以安全为维度,形成四个主体教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全面推进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个主体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认知和把握,形成有机统一整体。
1.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要做足“为了谁”“为谁培养人”的功课。无论中外合作办学是否具有独立法人性质,是否是机构或项目,是否在国内或国外,只要其受教育主体是中国学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要在中外双方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中,明确中方高校党建地位及其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重要性,加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教育主权和学校、学生利益。
2.学生层面。实现全面发展,筑牢思想防线。要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处理好成才观、发展观、利益观与国家观、安全观的关系,切实把安全发展融入人的全面发展之中,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利益,更加自觉地防范来自重点安全领域的各种风险[2],时刻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素质。
3.家庭层面。积极协同配合,形成家校合力。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数学生家境殷实,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他们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不仅关注学校的发展,更关注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大事。尤其在政治、文化、社会安全教育领域,他们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平天下”情怀寓于无形之中,教育孩子爱党、爱国、爱校、爱家,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
4.社会层面。营造良好氛围,体现价值追求。随着社会开放性日益增强,新时代赋予社会和谐稳定更加丰富内涵,社会安全领域的工作触角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延伸到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工作着力点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等各个环节[1],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逐渐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
(二)以时间为维度,开展四个阶段主题教育,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贯穿于中外合作办学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分阶段按年级做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1.一年级开展以国防军训教育为主的磐石工程,重在安全意识养成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要切实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国家安全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新生军训为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大力实施以“传统安全”“军事训练”为主的国防教育向“非传统安全”“大安全”延伸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2.二年级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的灵魂工程,重在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7]。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思潮。要充分利用新中国伟大历史成就展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
3.三年级开展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的宣讲工程,重在树立四种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加强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国际国内形势的研判具有重要教育启迪意义。要针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开展好“我和大学”“我和祖国”“我和世界”三个专题形势与政策教育,从正确認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角度,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角度,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进而端正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正确认识。
4.四年級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的认同工程,重在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2]。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要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在跨文化交流的国际环境中,掌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主动权,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实践自觉。
(三)以空间为维度,畅通四种渠道运行机制,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和管理,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网上网下有机结合的安全网络全覆盖。
1.课上课下协同共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育人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对外教课程的过程监管,严格“课堂有纪律、学术无国界”教学规范和外事纪律,教育引导师生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2]。同时,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对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要教育广大师生做到教学结合、学做结合、知行统一,熟悉校情、体察社情、了解国情和世情。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论坛、讲座等形式,深入社会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安全知识科普宣传,邀请专家、学者进入高校进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问题解读,直面和应对我国改革发展中来自各个领域的安全威胁和安全挑战,不断提升自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国内国外渠道畅通。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链接。在跨境跨区域交流特别是在出国留学阶段,实现管理的连续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为重要。要教育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坚决防范“颜色革命”,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战略上把握大势、研判形势,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1]。要建立海外学生党团组织和信息沟通机制,密切与中国驻外国使领馆联系,切实维护好学生海外利益。
4.网上网下优势互补。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相比,具有跨时空性、跨国性、开放性、隐蔽性、互动性、多元多向性的网络正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其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拥有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3]。
参考文献:
[1]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决胜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2).
[3]实施网络强国战略首在提高四种能力[EB/OL].[2018-03-
26].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6/1011/c184618-
2876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