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
2018-10-24申晓妮郑琴琴
申晓妮 郑琴琴
摘 要:激励机制在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奖惩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利用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手段,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和与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的激励体系,以此来不断加强激励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236-02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同过去相比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为了确保这项工作行之有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使用激励方法,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体系,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同时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自身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激励即激发与鼓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学生群体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起着巨大作用。
激励机制具有导向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把激励机制的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自己的目标做出努力,并明确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充分地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朝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懈努力,挖掘大学生内在的优秀能力与素质,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高校对大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教育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意识,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励学生来完成教育目标,通过加强和学生交流沟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以及思政课的亲和力,完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和特长,使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而且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真正做到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还可以使得学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与学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机制的主要方法
(一)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主要是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对那些符合管理意图、达到管理要求目标的学生,教育者运用奖金、奖品等物质方式,或者口头嘉奖、称赞等精神方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新力;对于不符合管理意圖、违背管理要求的学生,教育者给予批评和惩罚的,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因此,奖惩激励方法就是运用奖励与惩罚二者相结合来刺激大学生的自觉性和控制能力,减少其错误行为的一种激励方法。奖励与惩罚两种方式各不相同,奖励是从积极的方向来肯定学生的思想、行为中的正面因素,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正面刺激,从而达到鼓励优秀者,弘扬正气的目的。惩罚则是从消极的方向来否定学生思想、行为中的反面因素,给予批评教育,以达到纠正错误、后进转化的目的。固然两种激励手段不尽相同,但其殊途同归,无论是对好学生进行表彰,还是对违规学生进行批评处罚,他们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认识,以获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果。
(二)榜样激励
榜样是一段历史时间社会现象的表现,是社会中完美主体的统一,是社会高尚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在先进典型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表现在人的价值追寻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激励一般指教育者通过树立榜样,先进典型示范,对先进事例的感同身受、尊敬崇拜,进而激励、鼓励学生学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端正的行为举止,不断提升符合自身要求的综合素质的激励方法,因为先进的榜样总是能给学生带来最强的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榜样激励是传统教育的最佳方式,教育者要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树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人物或事件,让他们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知道先进人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成为大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从他们的身上该学习哪些优秀品质,而不是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比如也可以在大学生中寻找先进典型,发挥同辈人的效用,使大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模仿那些先进同学,培养他们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形成带有当下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貌的有效路径,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去面对未来。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相比较于奖惩激励与榜样激励而言,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激励方法,对于被激励者内心精神世界的激励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生活行为习惯、未来理想等方面进行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帮助和引导,来引发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向上心和认真感。通过这种情感上的激励,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让学生感知教育者的亲和力,将教育者作为心中的榜样,自发地形成关注了解教育者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说,教育者的道德观,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后,教育者的道德形象与思想行为方面的水平也将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他们会学习老师优良的道德品质,提高学习兴趣,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为构建文明校园贡献力量。因此,该有效地构建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此外,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是成为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有力基础,教育者努力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运用情感教学,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建立了稳定的情感关系之后让学生学习自己的优良品质,是情感激励方法的重要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确立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期望理论其设置目标都是为了得到值得借鉴的激励模式,但是激励理论是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要表达了人的需要、目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了只有满足个人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没有看到人自身需要的社会本质。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并认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一理论的侧重点是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进行统一,认可社会需要在人的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同样,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当把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理论依据,认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励大学生提升、完善自我,尽最大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合理运用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各学校都有企业赞助困难学生学费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校把原来的奖学金奖励制度进行了整改,宣传“以点带面”的榜样示范,以达到表扬一个带动一整片的效果。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同样有生存需要,教育者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时可以采用适当的物质奖励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以大力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奖励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无论获奖学生还是未获奖学生,不能让他们产生“用良好的成绩便可以换得金钱”的错误想法,此时,如果说物质激励主要是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么精神激励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精神激励如果得不到物质激励的支撑和帮助,其作用就会大大削弱甚至毫无作用;同理,物质激励如果得不到精神激励的支持和充实,就会使大学生产生“金钱至上”的不良歪风,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使大学生感到生活与心理上的双重激励,这样的激励方法才是持久有效的。
(三)构建完整的激励机制体系与其他教育方法完美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工作的开展已经很久,但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构建完整的激励机制体系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如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没有专门为学生而建立的激励机制,激励方法的实施就受到了许多条件限制,因此,在合理利用激励手段的同时要与其他教育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教育者在与其他教育单位一起举办实践活动时,可以多设置奖项,例如优秀团体荣誉称号、最佳个人奖、积极参加活动表扬等奖项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构建切实有用的激励体系,充分利用教育者自身的优良品质和先进典型的事迹感染学生。另外不能忽视教师的贡献,也要给予他们奖励与支持,不断提升激励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制度化建设是激励机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激励机制体系,运用合理的激励手段,不放过任何可以挖掘学生的优秀潜质和才能的机会,辅助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总之,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抓准时机对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其方法手段来达到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合理的运用激励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建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使之为更多的大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蒙秋明.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3]宋韶彬,赵丽丽,程云波.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层次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4]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研究,2004(12).
[5]郭婷.激励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山东青年,2010(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