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团组织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研究

2018-10-24任少平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共青团对策研究

任少平

摘 要: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开展青年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关键部门,理应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突出更加有为的地位、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现更加有效的功能。本文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三个层面结合,从问题现状分析切入,以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要来定位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发挥和作用领域,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189-02

伴随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大发展理念”中再次作为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得到响应,党和国家将其确定为一项重要的方針政策。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而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的基层团组织,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强引导,提供指导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一、从问题导向看高校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现状

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的群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引导、组织、服务青年学生的作用,成绩显著。但总体看来,当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一)组织架构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从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到科技、团委等都在指导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与此相对应,校内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都按照部门对口、业务对接的原则,承担着相应的工作。这些导致了多头管理架构下的职能重叠、效率低下。此组织架构虽有利于对口部门的工作对接,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在工作中权责难分、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等现象。因此,如何理顺工作关系,明晰职责分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环节。

(二)功能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放大和提升

这主要表现为: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够、对横向部门纵向系统的沟通对接不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指导服务不够。近年来创新创业工作已列入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大多高校已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培训、创业补贴,以及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等等。但投入和建设的力度不同,导致效果也不同,甚至有些高校连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都还有困难。另外导师团队建设也是薄弱环节,作为创业导师,对其自身能力素质要求较高,理论与实践,项目和市场都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加上指导的机制建设及相关政策未能到位。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整合资源,加强沟通协调,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搭建良好平台是共青团组织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队伍建设滞后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需要

目前就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而言,基本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专职人员不会超过三人,且因为工作变动等原因,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刚刚上手或成为熟手,就调离了,换来新人又要重新开始。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人员配备不足,影响工作覆盖面;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工作的延续性。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影响其工作效率。毋庸置疑的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各大各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架构已经形成体系。此外,相对于大部分团组织工作人员而言,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因此在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都还需要加强培训,不断提升,但这方面目前看还显得非常滞后。

二、从需求导向看高校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功能定位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范围广、影响范围大、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等特点。因此,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高校共青团组织更应凭借其特殊地位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聚焦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需要,科学定位功能及作用领域。

(一)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

高校共青团有着较强的组织优势,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健全,校团委—分团委—团支部,基本实现了大学生的全覆盖。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动员和带领先进青年,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样在创新创业中,共青团应走在前列,组织各类团学活动,将创新创业有意识地融入其中,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校园文化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注重发挥好媒体的宣传和舆论作用,加强对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大力宣传,全力着眼青年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二)充分发挥组织服务功能,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统化工作

高校共青团具有活动优势和平台优势,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科创竞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其中,高校共青团可以借助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社团等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搭建从想法到行动的桥梁,同时为怀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最及时有效地帮助。同时,高校团组织也可以在创新创业中的各环节发挥优势,搭建有利平台。如前期的创业教学基础平台与中期的模拟实训平台,团组织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定期开设不同专题讲座;并且可以利用俱乐部、实训平台及各种竞赛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了更多实践历练的机会;再次是创业实战平台,共青团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部门—学校—社会企业等沟通联系机制,搭建信息和服务平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指导下,共青团组织将政策更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创新创业以活动和实践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积极性。强化其在学生中吸引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进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培养提升功能,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高校共青团具有载体和阵地优势,通过学习培训、活动开展、竞赛组织等载体,利用校级—省级—全国等多层级的阵地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利用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新媒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此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创业能力养成和提高,依托创业成功典型案例,分析其创业的经验教训,以现代新型载体为依托,借助宽阔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平台,覆盖学生范围广泛的优势,在不断发展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此外,高校团组织在创新创业的培训、指导及实践中应逐渐渗透,努力实现过程、领域全覆盖。

三、从目标导向看高校团组织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对策研究

(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加强与学校教务部门及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开设一批针对性强,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创业课程,通过课程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广大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新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學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青年大学生培养积极正确的创业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大创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培养指导力度,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认识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并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二)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强化创新创业团队的服务

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近年来高校重点打造的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建设,大多俱乐部已经初具规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俱乐部主要开展创业培训、沙龙、讲座、实训、竞赛和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服务于全校大学生。另外,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导师团队也是强化团队服务,推动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优秀导师团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着较高创业理论研究的导师,能从研究思路、方法、资源获取等方面给学生更多指导;二是要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能从项目的创业实战中给予更多的建议。

(三)充分利用各类竞赛活动培训,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一是依托品牌竞赛,完善校内创业竞赛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再以创业推动创新;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如从“挑战杯”竞赛开始,到现在的“创青春”,再到“互联网+”,各类大赛已在全国全省形成品牌,通过竞赛,能够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组建创业团队,从而得到更多更专业的指导,使其更快成长,促进大学生的创业。二是抓学生社团这一有效载体,加强创业类社团的建设工作和扶持力度,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依靠学生社团的优势,加强学习交流,加快提升团队的能力素质。三是完善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机制,除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外,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联合校内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机构,聘请校外创新创业相关权威教师定期开展培训班,通过专业的培训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收集相关的更多的创业信息,并通过新媒体渠道,将更多的创业知识、信息和国家政策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源于工作性质,与本校各部门之间,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高校与社会及企业间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资源,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合力打造大学生创业教学基础平台、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等,从而打造多种途径来服务学生。

(五)积极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推动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一是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节、创业论坛、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渲染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借助各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团报团刊,广播站,海报及网络等,做好相关创新创业的国家政策和资讯的宣传,组织开展相关论坛研讨,通过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开展创新创业。二是树立创业典型的标杆作用。通过创业典型的激励,发挥模范的示范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参与、明晰,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同时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旋律,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增加光彩。

参考文献:

[1]贾超.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

[2]蔡宜旦.实践与探索——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浙江模式”探索[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3]黄莲露.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陈学东,徐婷.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6):752—755.

[5]刘巧芝,柯羽.校地合作: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6]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共青团对策研究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