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8-10-24陈晓宇
陈晓宇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 332000)
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是引起医院内各类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之一[1],近年来感染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多重耐菌株的出现,导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多发生在肺部、泌尿道、血液和创面等部位。本调查资料显示,痰液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最高,占67.26%,说明呼吸道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主要部位,可能与定植于患者口咽部的正常肺炎克雷伯菌群被破坏、进入呼吸道导致感染有关。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高危部位和易感人群,及时发现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2017年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排除同一患者重复分离的菌株,共计168株。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分离菌株行革兰染色、氧化酶、氧化/发酵试验确定为肠杆菌科细菌,然后按照说明书要求调试菌液浓度、充卡和VITEK-2上机进行鉴定。鉴定可疑结果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要求进行手工鉴定确认。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药敏试验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K-B法),将待检菌制成0.5麦氏单位浓度的菌液,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待平板稍干后,贴药敏纸片,每个纸片中心相距≥24mm。药敏试验结果解释标准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判断标准。
1.3 统计分析 使用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比较搜集菌株对不同药物间的耐药率的差异。
2 结果
2.1 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常常从感染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得到。表1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共168株,其中从痰液标本分离得到该菌113株占比67.26%,从尿液标本中分离得到该菌33株占19.64%,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得到该菌10株占5.95%。从图1可知,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在痰液、尿液标本中分离得到。
表1 2012-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标本分布构成比(%)
2.2 肺炎克雷伯菌的年代分布与耐药性 2012年-2017年分离到的16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2014年分离率占27.98%,2015年分离率占25%,6年间2014年、2016年分离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分离率有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
2.3 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6.43%,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51.79%,对第一至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在14.29%-46.43%,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其他的头孢菌素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1.07%、36.31%,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美洛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9.84%、1.19%。16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见表3。 卡方检验,χ2=664.2590,P<0.005,认为肺炎克雷伯菌对17种不同抗菌药物间耐药率的的构成有差异。
表2 2012-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年代分布构成比(%)
3 讨论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药敏数据可知,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高于46%,临床经验选择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时应慎重。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比同类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的特点使其保持教高的抗菌活性。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2-6]:⑴常规β-内酰胺酶产生;⑵质粒介导AmpC酶;⑶耐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IRBLs);⑷碳青霉烯酶;⑸氨基糖苷钝化酶;⑹染色体变异和质粒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耐药;⑺外膜孔蛋白;⑻生物被膜;⑼主动外排。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对其耐药性也呈蔓延趋势,对其耐药的菌种不断增多,耐药程度也日趋加重。因此,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还应加强临床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务人员应勤洗手,严格无菌操作,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以防止医院感染[2,7,8]。 另外,加强对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监测[9],还应注意肺炎克雷伯菌的粘液性状、荚膜型及毒力基因携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和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
表3 2012-2017年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