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高热惊厥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分析

2018-10-24黄凌雁杨玉芳何健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8期
关键词:家族史持续时间体温

黄凌雁,杨玉芳,何健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104)

小儿发生高热惊厥在临床非常常见,患儿常常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四肢抽搐、强直性痉挛、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可持续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1]。高热惊厥常发生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若发作时间长,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患儿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危及生命[2]。本研究选取在我院住院的高热惊厥患儿,对其影响因素及全面护理工作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3.5±0.4)岁;单纯性高热惊厥32例,复杂性高热惊厥2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男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4±0.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0.2)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对入组患儿均行退热、镇静、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包括针对病情的优质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等多个方面,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体温变化、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频率、类型、家族病史、复发情况,并比较,对各项因素与高热惊厥的发生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包括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实验组体温(36.5±0.3)℃,持续时间(7.2±1.5)min,发作频率(1.3±0.5)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s)

表1 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s)

项目 n 体温(℃) 持续时间(min) 发作频率(次)实验组 30 36.5±0.3 7.2±1.5 1.3±0.5对照组 30 38.3±1.9 13.5±8.5 8.5±5.6 t 2.376 10.034 11.564 P 0.035 0.005 0.034

2.2 高热惊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两组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因素,包括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典型类型、家族史、复发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典型类型、家族史、复发均是患儿高热惊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患儿高热惊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高热惊厥是常见的儿科急症,对于学龄前儿童,高热惊厥的发生率能够达到成人的10倍以上,尤其5岁以下小儿,惊厥阈较低,在初次发作后,约40%患儿可能会出现复发[3]。单纯型患儿的发热,惊厥发生在体温骤升时,持续数秒钟,最长不超过15 min,24 h内无复发,恢复快。而复杂型高热惊厥的患儿常常在6岁以上,体温<38.5 ℃,但持续抽搐15 min以上,24 h内常出现反复发作[4-5]。

在本研究中,选取在我院住院的高热惊厥患儿,对实验组进行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全面优质护理,将患儿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常备开口器、压舌板等急救物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等,观察囟门及瞳孔的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一旦患儿出现了惊厥,及时进行处理,取仰卧或侧卧位,头部侧偏,保持呼吸畅通,去枕,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分泌物以防止误吸造成窒息的危险,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防止咬伤唇舌。保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因素刺激[6]。

其次,加强饮食护理,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为主,指导合理搭配食物,增进患儿食欲,从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损失并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督促患儿多饮水,根据医嘱静脉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持机体的水钠平衡,防治脱水的发生。

第三,强调对患者及监护人的心理护理,一旦表现出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的情绪,及时行心理疏导,安抚、奖励患儿,向监护人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预后等方面,进行惊厥知识教育,一旦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惊厥反复发作,能够做到及时急救,降低再发率[7]。

最后,注意安全护理,要对患儿进行安全防护,以纱布包裹舌板置于口内,设立床旁防护栏,对病情较重患儿设立专人陪护。物理降温时,毛巾包裹冰袋,以防止局部冻伤。

本研究对两组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情况,包括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实验组体温(36.5±0.3)℃,持续时间(7.2±1.5)min,发作频率(1.3±0.5)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儿体温,缩短持续时间,降低发作频率,利于更好的控制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进一步对入组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因素,包括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典型类型、家族史、复发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典型类型、家族史、复发均是患儿高热惊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体温、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典型类型、家族史、复发均是患儿高热惊厥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儿进行全面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患儿体温,缩短持续时间,降低发作频率,利于更好的控制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发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保障其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族史持续时间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变径组合提升管内团聚物持续时间的分析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