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走班制”对高考英语“一年两考”改革的教学启示
2018-10-23姚桂招郭晨艳
姚桂招 郭晨艳
摘 要: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以分层教学的“走班”形式为主,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分层走班。通过对国内走班制研究的文献梳理,从内涵、特征、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及面临挑战中寻求共通性和启发性,根据“按需走班”的原则从学校如何“分班”管理、教师如何“坐班”教学、学生如何“走班”学习三方面构建新型高中英语走班制教学。
关键词: 国内“走班制” 高考英语“一年两考” 教学启示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7年开始全国大部分省市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3”政策,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1]。因此,学生可以凭借不同的学科优势选考任意3门科目,既能选择“物理+政治+地理”,又能选择“历史+化学+生物”。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等内容。在“3+3”政策与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的改革背景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高中学校实行以课程为中心的走班制成为大势所趋。目前,走班制教学在上海、浙江等城市的部分学校已经试行,取得一定的经验。基于此,通过开展对国内走班制研究的文献梳理,从内涵、特征、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及面临挑战中寻求共通性和启发性。在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背景下从学校如何“分班”管理、教师如何“坐班”教学、学生如何“走班”学习三个层面构建“按需走班”高中英语“走班制”。
二、国内“走班制”现状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以分层教学的“走班”形式为主,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分层走班。通过对国内走班制研究的文献梳理,从内涵、特征、发展历程、研究趋势及面临挑战中寻求共通性和启发性。
(一)“走班制”的内涵
走班制教学是在坚持原行政班级的基础上,学生依照学校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水平、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2]。与以往教学体制相比,走班制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赋予学生在课程上的自主选择权,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课程。
现有文献对“走班制”的分析和阐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选择及学生管理模式上。在课程设置上,走班制突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我国新高考政策要求看,学生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任选3科,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课需求,会出现多种组合,形成不同学科的走班形式,做到“一生一表”。在课程选择上,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组合的课程,流入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学习[3]。这样的选课模式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让学生扬长避短,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学生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室听课学习。在这种分层走班制教学中形成班级的教师、教室、学生都是变动不安的,管理上做到学生干部、教师与学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4]。
(二)走班制教学的特点分析
走班制教學的本质是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主要有以下特点:
课程的多样性。新高考改革实行“3+3”政策,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任选3门)之间的组合多达20多种(浙江增加了技术科目,有30多种),给学生提供的课程种类多,选择多样。课程的多样性满足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业水平等选择不同课程,缩小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化需求。课程多样性与最初的单科走班形成对比,在课程选择上突破原始走班制教学选课的单一性。
班级的流动性。在走班制教学中,学生依照学校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水平、学习兴趣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固定班级授课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知识基础自主选择课程,进入走班学习,接触到不同教师和学生,拓宽交往平台,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
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走班制教学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而且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和不同层次的班级。在选择走班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促进自身发展。
(三)走班制教学的发展历程
走班制最早起源于美国,作为“舶来品”的走班制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从单科走班到多科走班,从最初的分层教学、分层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发展为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一些中学实施的走班制教学是我国走班制教学最早的试点,而且经过尝试,收获颇佳[5]。以1998以年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实施的走班制为例,该走班制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尝试。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等需要,我国走班制教学开始试点实验,浙江、上海作为最早的试点,开启走班制教学更广阔的平台。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入,走班制教学逐渐成为一股“热流”,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
(四)走班制研究的趋势
相关走班制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CNKI输入主题词“走班制教学”进行文献跨库检索,截至2018年4月查出文献总数为790篇。从计量可视化分析年度总体趋势,如图一所示,我国对走班制的研究始于2001年且保持14年的平稳态势,年平均产出量为18篇,在但从2014年起呈持续飞速增长之势,说明走班制已成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原因可能出于高考改革制度的推行。从研究层次分布看,如图二所示,相关走班制的研究,大多数(513篇,占年度总篇数的67.32%)分布在基础教育(社科)领域,其次为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滚动分层、班级不固定、流动式学习和课程选择多样化等特点。说明走班制更适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可能与我国的高考改革制度有关。
(五)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困境
“走班制”作为教育的新兴产物,其“应然态”初始点是强调尊重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衔接点是正视其问题的凸显[6],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现有教育实践中,诸多学者就“走班制”的实施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其所面临的困境:
学校层面:“走班制”的实施需建立在设备齐全、师资充足的前提下,“设备齐全”主要体现在教室数量充足,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师等人才储备量大,而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学校而言,“走班制”的贯彻落实需要的资金投入过大,成为“走班制”推行的一大阻力[7]。“师资充足”则体现在能够支撑起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合格教师数量上,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教师资源匮乏、教学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导致目前我国“走班制”的推行范围受到限制。“走班制”教学决定了学生流动上课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班级流动量过大,班级管理人员不固定,对班级凝聚力、学生对班级的感情及学生个人存在感都存在影响,直接导致校方对学校师生管理工作任务的不断加重,带来相应的困扰。
学生层面:“走班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现有教育中最为普遍的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没得吃”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大范围的“马太效应”[8],导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却产生负面心理影响,认为自己是“差生”,被分在“差班”,挫伤后进生群体的自尊心及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退步很快,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家长层面:“走班制”作为教育的新兴产物,的确存在较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在现阶段实践过程中,可能因不适应或不完美,对部分学生成绩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给家长带来压力及负面情绪。
三、高考英语“一年两考”的走班启示
国内走班制以分层教学的“走班”形式为主,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分层走班。在梳理国内“走班制”的内涵、特点、研究趋势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得出“按需走班”的启示,构建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背景下的新型高中英语“走班”,即学校如何“分班”管理、教师如何“坐班”教学、学生如何“走班”学习。
走班制教学中学校如何“分班”?學校要“按需”分班,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班级。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开设层次较高的班级,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开设教学进度较慢的班级,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的“按需”分班,教师如何“坐班”?教师对学校分好的班级进行管理就如同扑克牌中的庄家坐庄,庄家要有控制住局面的方法才能稳操胜券。英语走班制中的学生如同牌局中的散户,缺乏对英语走班制的理解,盲目选班,庄家(教师)要结合散户(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其选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班级,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坐班”。
根据学校编排的班级学生如何“选班”?学生在客观自评、教师导评和家长参评的科学评价下及早规划,做出如何“走班”、何时“走班”等决定,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把握机会在高三前参加相对应的高考英语“走班”学习,考出英语最高的成绩,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科目;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学进度较慢的班级,逐步积累英语学习经验,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考出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袁青.走班制中的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J].教学管理,2016(10).
[2]宋立坤.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记青岛九中化学选修走班试验[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4]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11).
[5]刘晓芳,骆毅.我国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南都学社,2006(2).
[6][7]王开香.探索分层走班的应然态、实然态和必然态[J].教育探索,2012(1).
[8]向纯.从可能走向现实——论“走班制”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价值实现中的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