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感教育如何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

2018-10-23洪棋文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梦情感教育生活

洪棋文

摘 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运用情感教育进行“中国梦”的传播需要回归生活世界。情感是序化的教育,情感教育与“中国梦”传播要回归到大学生生活世界中去,凸显其实效性。

关键词:情感教育;“中国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228-02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随着“中国梦”思想在高校的有效传播,作为引领青年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的“中国梦”的理解,则需要另辟蹊径,而回归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便是“中国梦”传播的途径之一。“中国梦”的传播不仅关乎我国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而且关乎全社会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序化的教育——情感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要略

何谓情感?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情感即人的区别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的或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情反映,它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使用情绪(emotion)一词侧重标示感情性反映的过程,使用情感(feeling)一词侧重标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 [2]19。而毛毫明认为:情感就是一种人生对幸福的感受和快乐的体验[3]。 笔者认为:情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感情,对于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会积极反应的一种特定情绪。情感是人内心本质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不轻易改变的感情,侧重标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情感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材料,它形成于人之初,而不断发展成为支持人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部分,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朱小蔓还指出研究情感教育就是研究人的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道德关系、认知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如何取得最佳状态[2]15。而张志勇在《情感教育论》中认为,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情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情感的序化与安顿。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情感领域的秩序化,它主要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包含情感、情绪、态度和信念等。在情感教育环节中,比较关注每個学生能够“Je suis bien dans sap eau”(感到身心愉悦),以至于达到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播,为社会善义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从另一方面来讲,情感教育对教育的意义世界做基本一致性的追求,从真、善、美三者合一的高度来研究意义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培育

1.情感始源——善端萌发和扩充

中国古代先贤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把其作为人性的本源。人性的本源是善的,善也就成为情感教育的“原子”。善即良心,法国教育家卢梭分析了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他认为良心是人的最原始情感,良心是人们自我判断或判断别人行为好与坏、对与错的心灵深处的一种准则。良心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表现为自爱,然后是良心指引下由自爱发展成为爱人,因此道德教育中情感的因素远远重于理智因素[4]4。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性,保持现有善的本性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初始要求。

在保持现有善的基础上,情感教育还要“扩充善端”:即强调人性中具有趋美向善的根源性情感,使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得到扩展和张扬,由人的这种情感出发而达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直至形成道德人格[5]336。情感教育中善意的扩充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之一,在人的成长中起到助推器作用,进而影响全社会人群的从善观。

2.情感厚积——“想象场”内化提升

情感教育中“善”意识的提高依赖于“想象场”的情感厚积。“想象场”是个人的隐秘世界。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知觉、态度等实际上是一个人自己的肌体经验和别人对他的行为评价相结合的产物[4]227。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了情感规范内化的最高原则——中庸,并且只有内在的道德情感内化成价值观才能达到这种原则的境界。朱小蔓认为:当代情感教育主张不是从外部强加,而是从内部找根据,它首先强调适应性,把适应人的需要,把控制、调节、引导、提升人的需要作为情感的事实性状态与应该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真实通道。

可适应性是情感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来说是适应性的基本面,从情绪性因素角度来说,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顺应[6]7。因此,“学会选择”是必备知识和根本需求。毛毫明认为情感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领受教育者积极反思、自觉意识到建构个人意义世界的重要性,觉悟到情感生活的普遍性,抛弃情感生活的狭隘性,感受到生活意义的完整性,体验自我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一致性,达到情感生活上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3.情感实践——秩序养成

情感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认识,并陶冶情操,使情与感秩序一致,进而升华为向善的情感信念。秩序是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或要素间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具体表现有均衡、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5]346。情感教育实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公德和责任意识。“公德”即学会遵守全社会公共规则和秩序,学会社会公共道德价值观判断和合理行为方式的选择,责任教育实质上是个体对社会主体的公德理论的深化。

情感实践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培育。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体验式学习,指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社会规范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是以情感为中介发生的,没有情感的渗入就谈不上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学习[7]。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有实行校内民主化管理,学生可广泛参与,具有“公正的秩序”的良好气氛。还可以通过隐性课程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中除德育基础性课程以外的一些课程,包括隐含在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影响的因素。隐性课程,在亲属的个人关系和非个人的成就与成年人职业的社会政治后的权威定向作用之间,提供了一个中介点[8]。通过体验式学习,可培育学生爱祖国的情结文化,由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内化为学生的爱祖国情怀。

当代与情感教育有关的教育模式主要有:“关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关爱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人性关怀反映了德育人性化的趋势,关怀取向是对公正取向的合理补充。关爱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情感体验与关爱实践为基本特征。关爱教育以人性关怀为己任,是现代社会对道德的呼唤。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在生活世界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紧密结合、凝练学生的良好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良性成长。进行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以勤俭为基础的诚实劳动和文明消费教育;进行以自尊互敬为内容的交往礼仪教育;进行以修养为基础的抗挫折教育。

4.情感环境——循循善诱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环境的引导。涂尔干认为:国家就承担不断提醒教师的义务,提醒他们必须对孩子给予什么样的观念和情感,从而使孩子们适应他们必须生活的环境[9]。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需要教师有换位性的理解。换位性思考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角度观察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处理事务,洞悉学生的心理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也就是要求情感教育工作者会“理解人”。

同样,情感教育中还需要对社会环境不良性进行抵制,如不良消费主义的诱导。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了个人欲求的极大满足,过分注重对个人消费欲望的关切,必须加以抵制。

二、情感教育何以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是提出“生活世界”的第一人。在《欧学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实证主义的盛行,以至于出现价值观等沦落的文化危机。如何回归常态?胡塞尔指出便是要回归“生活世界”,或曰“日常生活世界”“周围世界”,人们在其中生活、可直接经验到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提出了“日常共在的世界”;语言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提出“生活形式”;哈贝马斯则从交往行动补充角度提出了生活世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和赫勒则分别提出“伪具体性的世界”和“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中包含下列内容:生活于其中,有密切联系的有意义可创造的价值;得到经验确证的、直观的感性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人、自然和社会在人的感性活动中的统一体;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科学生活与人文生活等多样性生活的辩证统一。那么,情感教育因何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呢?

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根基。大学生生活世界。就是每个大学生都从事的衣食住行、交往自在的、重复性的生活领域,即日常生活领域,这是狭义的大学生生活世界,我们所说的“理性向大学生生活世界回归”就是指狭义的大学生生活世界。从生活出发,既要求从大学生的整体出发,从大学生发展的所有方面出发,也要求从大学生与生活世界的互动出发。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灵的成长想要达到合理的目标,将主要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主观努力[10]。

从教育的本质看,情感教育是指向大学生生活意义的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要求尊重大学生生活实践、创新生活,也就是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情感教育来源于大学生生活世界,偏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是不现实的;从情感教育的主要对象来看,即是“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大学生”,生活世界是“大学生的世界”,是由大学生的生存活动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从情感教育的过程看,情感教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是相互为一体的,情感是在与大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对象发生联系中产生并发展的。这种互动性则体现为情感互动规律,是指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从而达到双方感情共鸣和思想认识趋同的规律[11]。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 “中国梦”的概念以来,华夏大地便开始轰轰烈烈的“中国梦”传播活动。中国梦作为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又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12]。

当代高校作为“中国梦”传播的主战场,在宣传“中国梦”教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真正加深大学生“中国梦”传播活动实效性。“中国梦”的传播体现为爱祖国情感的培养,爱祖国情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它在人类情感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培养,对本民族的团结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3]毛毫明.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J].教育研究,2006(8):67.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5]鲁洁.道德教育纵论:第1卷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美]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鲁洁.道德教育纵论:第2卷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8.

[8][美]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57.

[9][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1.

[10]张国清.情感生活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6.

[11]徐志远,龙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机制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4):14.

[12]吴琼.中国梦传播的话语策略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

猜你喜欢

中国梦情感教育生活
生活感悟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