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2018-10-23崔冰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崔冰

摘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确立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0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党在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需求,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方面。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严重威胁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一、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一)资本主义之前,人慑服于自然界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时代,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人们将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如何填饱肚子的谋生活动之中,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自然界。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知之甚少,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例如电闪雷鸣、潮涨潮落等)都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因此,人类社会就产生了“自然崇拜论”[1],自然界在人类面前具有无限的权威和力量,人们认为自身在自然界面前是极其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人们只能像奴隶般服从自然,毫無能动性可言。马克思指出,此时自然界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2]161

(二)资本主义时期,人征服自然界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但他们也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以人类对自然界的野蛮掠夺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消除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反而造成了另一种对立,即不是人对自然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人对自然的无限制索取;不是人对自然的慑服,而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不是自然支配人,而是人支配自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社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规律的违反。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工业生产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对人类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此时大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的。这就导致社会生产率越高,自然资源就越枯竭。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3]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掠夺及其后果:“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对立的,人们没有认识也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坚持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指出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指出人既不能像动物般慑服于自然界,也不能无所不能地征服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主宰,而是双方达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一)人靠自然界生活

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将“实践”这一重要概念引入了对自然的分析当中[5],将自然划分为两大层次,一是天然自然,一是人化自然。其中,天然自然包括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物以及影响或者制约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天然自然是基础和前提,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

马克思指出离开自然界,工人无法创造出任何东西。一方面,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首要条件是要对人有用,也就是要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指的使用价值,而无论哪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以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一旦离开了自然界,劳动者就失去了劳动对象,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可见“人靠自然界生活”[2]55。人首先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和动物一样,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维持自身肉体存在的食物、燃料等物质,“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2]55。马克思将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55,无论是人具有的与动物一样的肉体生活,还是人独有的与动物相区别的精神生活,二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与其说是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还不如说是自然界同其自身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56

(二)人改造无机界

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将自然界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天然自然,一是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界不断地被纳入到人类活动的范围之中,被深深地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可见,马克思既看到了人是属于天然自然的一部分的,也意识到人类独有的与动物相区别的能动性,即劳动,或者说是生产实践。

人类通过这种生产实践活动来“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56从而证明人类是具有意识的存在,是与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存在。尽管动物也会生产,也能为自身制造住处,但是,动物的这种生产是无意识的,是片面的,是为了单纯满足肉体需求的。这与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和不同,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全面的生产,是摆脱了单纯的肉体需要的真正的生产。

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虽然这种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越来越“人化”,使越来越广阔的自然领域纳入到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拓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深度,增强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批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和掠夺,并不是为了使人们回到原先的那种人类对自然界的慑服状态,而是力求在自然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即在不损害自然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態环境需要[6]。

(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回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形象比喻,向我们,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而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一旦二者关系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势必会导致双方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回顾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发现大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以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最终导致了许多恶性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伦敦“雾都”、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和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日本核泄漏事件等。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同样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这种类似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雾霾、沙尘暴和水污染等,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不仅经济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反而将之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效益倒补回去。

我们不仅应该树立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更要上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即“绿水青山”本身就等于“金山银山”[8],“绿水青山”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近些年兴起的生态旅游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不仅带动了当地GDP的增长,也构建了一个拥有“绿水青山”的优良环境。按照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来解释,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价值的彰显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以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为前提和条件。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建设美丽中国,拥有蓝天白云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希冀。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自然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关注,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9]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都取自于自然,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身体健康才有保证,人类社会在经济上的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意义。自然环境不仅是属于当代人的宝贵资源,也是子孙后代得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我们每一代人都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人类才能一代又一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0]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更表现为各国之间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都避免不了的重大问题,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始终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主动面对中国环境问题,主动承担国际责任[1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表示中国始终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表明了我国大力节能减排的诚意和决心。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指出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承诺到2020年将用水量减少23%,能源消耗减少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明确细致地规定了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以负责任的姿态积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越发凸显。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5]张露.马克思恩格斯的协调发展观初探——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的考察[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0):18-2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7]习近平.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9.

[8]李婀.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和理论思考[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9]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11(12).

[10]习近平.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强调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7-20.

[11]潘莉,黄志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的重要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2):82-87.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