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分析
2018-10-23尤月兰
尤月兰
摘 要:历史观教育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主要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全球化、信息化的自媒体时代,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现状形势严峻,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深入分析现状基础上抓好课堂主渠道,积极探索新媒体、多渠道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完成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2-2589(2018)01-0214-02
历史观,指一定社会形态下实践主体,对社会历史事件、发展规律、发展进程的总体性、根本性的看法,也称为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发现,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唯物史观也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历史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历史观,让青年学生科学认知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路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构筑“中国梦”,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观层面的保障。
一、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现状分析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当然也是自强的历史,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立足国情向西方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历史观借助发达的媒体影响着中国人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下,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非常严峻。
1.影响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形成的客观环境
首先,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领域从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渗透。他们强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把“人权”“民主”等概念绝对化,把意识形态置身于绝对真理之中,这既是对西方世界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剥削历史的抹杀和美化,也是对近现代历史上中华民族探索和斗争的抹杀。新自由主义历史观认为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是人类历史最高发展形态,是历史的终结,通过这种宣扬贬低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社会发展的成就。由于西方社会在经济上的发达,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对青年学生科学历史观负面影响很大。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使青年大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判断,也无法对今天的中国道路形成科学认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氛围非常自由,很多学者受西方的影响,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历史上的负面人物和事件进行所谓的“全面解读”,并且把争论由学术界引入大众传播领域甚至是教育教学领域。历史虚无主义者强调通过历史事件还原具体历史人物,通过一些具体史实,以点概面,颠覆唯物史观对于近代历史人物的综合评价,形成在学生中有很大市场的历史人物“翻案”风,像对袁世凯、段祺瑞等历史人物,试图进行正面描述和评价,这种思潮通过网络公众平台和影视剧作对青少年的历史观冲击巨大。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发达的信息平台,致使“大学校园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版。因而这就很容易通过学术渗透和传媒渗透等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历史观,使其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和扭曲。”[1]
再次,高等教育自身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这是由于社会和高校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决定的。目前大热的“双一流”高校基本的评定指标便是专业科研建设;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的名牌专业也很少涉及价值观历史观方面的学科建设。因此,高等教育体系中关于历史观教育资源配备很少,师资力量和发展前景都不乐观,致使很多大学生对历史观教育无法重视。
2.影响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形成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处在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但是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相对缺乏的人生发展阶段,主观认知上的偏差成为影响科学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关注点很少集中在历史观学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对制造业和能源化工行业的重视使很多大学生形成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轻视价值观教育的学习理念。在大学学习中,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担负大学生价值观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不能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思考,自身理论知识的限制,加上网络媒体的影响,很难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无法对近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进行把握。
其次,大学生缺乏对科学历史观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恩格斯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成现成的公式”,“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2]。近现代历史教育在大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对史实的罗列和记忆,而是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因为对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把握有限,对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缺乏清晰把握,所以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形成科学认知,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无法做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性和民族性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3]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也就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国情的唯物史观,意义重大。
首先,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是健全大学生人生品格的重要保障。健全的人生品格的形成离不开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对人生追求的正确分析理解也是大学生对自我人生规划的前提。历史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影响着青少年自我的社会定位。在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因无法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科学认知,因而不能理解当下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不能理解个体的社会责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联系,其价值观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培养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历史,思考社会,可以健全大学生的人生品格。
其次,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强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就是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掌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只有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科学的批判,分清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间的关系,正确认知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扩张对西方文明发展的意义,才能站在历史的角度辯证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取得的历史成就,使大学生在复杂的历史思潮中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渊源,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必然趋势,理清历史人物历史选择的物质性和时代性。加强历史观尤其是近代历史观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以史为鉴”,珍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社会发展局面,更能使大学生明白这种良好局面的出现是在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和牺牲中奋斗的结果,是顺应历史规律的选择。在这种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之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崇高的信仰,自觉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投身于“中国梦”的构建之中。
三、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途径分析
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目前主要由思政理论课承担,在四门思政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历史观教育性质最为鲜明。纲要课程承担着“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掌握近现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的教学任务。切实有效实现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好课堂主渠道,为大学生培养科学历史观提供理论支持。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历史观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教育工作者应合理配置课堂资源,完成对大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设置。思政理论课承担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每门课教学任务有所侧重。除了纲要课程主要承担历史观教育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有所涉及。纲要课程学时分配较少,可以从教学管理入手,适当提高纲要课程学分,保证充足的课堂教学满足大学生历史观培养的需求。另外,在有限的学时内,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和理论掌握情况,灵活地分配各个历史阶段的教学时长。例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的抗战正面战场的作用,对大学生历史观培养有迷惑性的一些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言论,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给学生进行分析,务必使学生通过史实和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科学认知。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包括加强教师队伍理论学习,教师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把握教学活动中的方向性和政治性。另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学习,作为科学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可以抵制多种不良社会思潮,做到有信仰讲信仰,有理想讲理想,才能在传播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最后,把握好课堂主渠道还应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着眼于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必然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大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网络讨论结合课堂讲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模式上,运用国家已经建成的“中国大学慕课”,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解决纲要课程学时不足的现实问题。
2.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深化课堂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大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化。
第一,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历史观引导。大学校园业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多样,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对社团活动进行科学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校园文化节中加强思想性和方向性的把握,让大学生在课余校园生活中深化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唯物史观立场的思考。另外,学校应对一些学习型的社团建设进行政策倾斜,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学习协会,历史学习协会等,支持其开展大规模的校园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科学历史观培养,加强对理论学习的主观思考。
第二,积极探索纲要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实施内化的过程。恰当的实践课既可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纲要课程实践课是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纲要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堂实践由教师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践,并交实践作业或在课堂展示实践成果。根据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可设置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剧表演等情境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大学生对历史史实和社会现状的具体分析把握能力;课外实践可以和学生活动相结合,运用比赛促进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思考历史发展规律。比赛可根据学生具体历史知识储备和掌握情况,分为知识竞赛和风采展示,通过比赛使学生自觉思考历史与现实、社会和自身的关系。
四、结语
在信息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对大学生历史观现状及成因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学校教育主要阵地,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大学生科学历史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筑者。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