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思想引领 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2018-10-23寇鹏飞
寇鹏飞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该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回答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01-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理论和现实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后,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上探索前进,提出了新思想,将我们党的执政指导思想再次进行了丰富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就是具体体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它的出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国际共运史上书写下闪光的一页;它的出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其他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参考;它的出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最大的创新、最有力的发展。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具理论说服力,展现出了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新时代的实践经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科学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乏力、地区局部冲突频发、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加剧:贫富极度分化、社会功能失效、不稳定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强大的应变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做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思路,为人类的共同进步探索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造;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新时代”的形成
“新时代”既标明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又勾画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前景,这个“新时代”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是新时代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做出的科学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换挡升级,进入经济新常态。过去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三是“新时代”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中国站在“强起来”的新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我国生产力大发展,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加深,民主和法治是人民的政治追求,公平和正义是人民的价值追求,安定团结的氛围是人民的期待,这些也是党的行动方向。
(二)“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的具体指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在理论层面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了我党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勇气和力量。“十四条基本方略”与“八个明确”有机衔接,相辅相成。“八个明确”总览全局,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要义。“十四条基本方略”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方法、步骤,是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我们行动的根本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要向一切損坏党的形象、违反党的纪律的言行做斗争。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2016年1月29日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永遠在路上。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4.坚持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有四十三处提及“生态”,十五处提到“绿色”,十二次提到“生态文明”,八次提到“美丽”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重点。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一是牢记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使命责任。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承担艰巨任务,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发声。不断加强智库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决策咨询模式,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提升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推出更多专业化、建设性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专业、更优良的资政服务。
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要培育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使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树立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提升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素质。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成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要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新判断、新理论、新目标、新部署和新要求,加强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选立科研课题,形成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品成果。
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要求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发展目标、努力方向。《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阐释唯其难,才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坚持一份执着、一份信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传的道、授的业、解的惑并非常规的知识或技术,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坚持传、授、解三者结合,通过宣讲、解读,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到基层、走向群众,走进百姓心中,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17-10-27)[2017-10-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