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18-10-23曾栋梁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创新创业

曾栋梁

摘 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它的内在深刻逻辑是回应时代的需求。应用型大学在当今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以实现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技术;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04-02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时代的要求,提高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是普通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的理论课题之一。因此,要立足于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宏观背景和教育之需,深刻地反思当前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加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突破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体系缺陷,更加专注于管理类专业本身的思维特征、学习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模式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特色的独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当代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的逻辑统一

应用型大学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致力于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专业教育过去往往是强调了知识的吸收,但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心理品质、人际技巧、创新能力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现实要求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系统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组织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必须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以管理类的基础知识教学为根本,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管理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效果。

(二)管理类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核都是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管理学专业教育,而且还对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有较深的依赖,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类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而一般的教育则是“循旧”,当然这个“循旧”并不是食古不化的意思,而是指管理类专业教育一般都是对过往的总结和抽象,这些总结和抽象虽然有借鉴的意义,但是借鉴并不意味着可以“复制”“遵循”,创业创新一般都是事后总结,事前很难分析出决定的因素。但这种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管理类专业的内在灵魂。从管理学的内容来看,管理的内容除了领导、决策、计划等职能外,也包括创新[1]。因此,必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管理类专业教育之中,以“创新创业”为内核,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合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

(三)强调管理类专业教育不能片面割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传统的管理类专业教育更多的是应对现代大工业时代的需要,它是现代工业专业化生产分工的要求,它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训练。这种仅是低层次的理论和实践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储备、能力素质都仅是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内,但现代社会越来越向智能化社会迈进,对人才的需要从传统的专业化人才需求变为综合创新型人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智能社会生产的要求,这也是高等教育面对知识专业化的困惑。

这会形成两种现象:一是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变化,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适应现实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二是创业创新教育过于忽视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不能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上,部分高校仅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削弱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共有15个二级学科。管理类专业的知识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运用管理理论等解决创新创业的实际问题,但无论是人本管理、科学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理论,都无法解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际养成等问题,因此,必须在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培养目标

创业创新必然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创业家精神”?“从‘资源驱使的想法到‘机会驱使的想法转换这非常重要。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常常容易从‘现在的我能做什么这一观点开始去思考事业的创意。”[2]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从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看。从思维模式上看,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具有主动发现问题的特质,有洞察思维;从知识结构来看,除了必需的管理技能外,还需要公共关系、商务谈判、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从实践能力来看,要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這往往是习惯于解答问题的专业教育长期忽视的地方。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开创和管理企业能力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二)课程内容

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观念教育。我国长时间处于农业文明社会,目前还有许多农业文明的影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比如熟人社会观念、地域观念、缺乏冒险观念,这些观念在工业社会中已经很难适应,从而导致冒险精神缺乏、小富即安。因此,必须从思维、意识层面加以改变,鼓励创新、鼓励冒险、鼓励开拓。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难的部分,因为长期以来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加之社会环境的熏陶,所以很难着手。二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相对于观念改变要容易些,但是这些能力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从大学四年时间来看,很难以安排这么多时间加以训练,那么就必然有三种选择:一种是重点突破,就是选择某种或某几种重点的能力加以培训;另一种是选择普遍,将相关的能力依次加以训练;最后一种则是让大学生基本了解创业的基本能力,然后重点突出,加以训练。三是知识辅导。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销售等都有可能涉及,因此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以辅导,从时间分配来看,宏观层面时间可以相对少点,微观层面的知识相对可以多点。

(三)课程设计

管理类专业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是基本的单元。对于管理类专业来说,课程应当和创新创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并且形成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类课程,重点是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如《创业基础》《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以及围绕创新创业的管理理论。选修类的课程,重点是契合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强化学生运用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的实践能力,如《科学思维》《团队管理》《战略管理》等,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是关键,要逐步完善教师引进、培养、选拔的机制,建立一个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有些人批评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为什么高分低能?“高分低能”主要不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教员素质问题[3]。很多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本身并无管理实践经验,更不用说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因此,有必要根据“木桶原理”弥补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短板,通过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来兼任创新创业教师,或者通过各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能够弥补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五)教学方法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要以实践运用为目标导向,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为目标,加强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否定固有理论,启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在适当的时间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商业案例、企业调研等形式,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氛围,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实验课程教学的效果。

(六)考核方式

管理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考核重点“应当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知识”[4]。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以检查学生思维能力为本位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质量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可以相对减少,更应考核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实际问题的题目,以激发创新思路。同时,也可以以赛代训,通过实训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构想,通过比赛促进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岩濑大辅.哈佛教我的思考武器:从商业计划到成功创业[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3.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

[4]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73.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创新创业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常用外加剂应用技术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析当前计算机网页制作的应用技术和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