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引入网络流行语教学的策略
2018-10-23韩小香何淑丽
韩小香 何淑丽
摘 要: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简洁、新颖、多样、含蓄的风格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种全新话语体系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利用网络流行语重塑教学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话语主导,消除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99-04
高校思政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话语表述是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网络化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一套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多网络“新词新语”以迅雷之势大量涌现,凭借其简洁、新颖、多样、含蓄的风格受到许多年轻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并且强烈地向外展示着其独特的话语镜像。这种全新话语体系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话語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两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流的不畅通,给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需直面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话语变迁的客观现实,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同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话语改革创新,拓展其时代内涵,不断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一、调查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自编《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影响》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度、传播渠道、使用频率、影响范围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的认可、优势、价值等。调查对象为广东省3所高校(岭南师范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5份,回收率为97.44%,其中,大一占20.79%,大二占32.89%,大三占28.43%,大四占17.89%,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49.21%、50.79%。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调查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影响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师生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程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自媒体时代悄然来临,高校师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在关于师生对网络流行语关注度的调查中,48.16%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并有深入的了解和运用;27.63%的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并在与他人交流中使用;有16.84%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和使用;仅有7.3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也不使用。教师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相对于学生而言差异不大,65%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乐于接受反映社会现状和社会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有26%的教师表示不常接触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偶尔使用;9%的教师表示不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将网络流行语视为非主流文化而持有偏见。当问到“您最为关注哪类网络流行语”时,教师和学生选择排在第一的均为能反映一定社会现状和社会情绪的网络流行语。调查数据说明,绝大部分的师生都有关注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愿意用网络话语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2.网络流行语对师生的影响程度
网络时代的舆情是异常复杂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同时并存。网络已经成为信息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一些反传统、非主流、非理性甚至反动的言论和思想也在不断蔓延。在关于网络流行语对师生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师生都表示网络流行语对他们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35.78%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了解社会现状,为走进社会打好基础;21.33%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可以使他们自我娱乐,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有33.42%的学生认为他们思想单纯,思考力较弱,过度地依赖网络流行语,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会使他们缺乏独立思考,从而影响思维能力;24.74%的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对教师的影响程度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则小很多,这与教师的知识面、人生阅历等有关。84%的教师认为语言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振关系,关注和了解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了解社会,为思政课堂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63%的教师认为通过网络流行语可以缩小与青年学生的代沟,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但也有21%的教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鱼目混珠、雅俗共存和语法不规范等特点,只适应某些特定的人群,没有学习使用的广泛性。
3.网络流行语在思政理论课堂的运用现状
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有该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调查“您对网络流行语的获知渠道有哪些途径”时,80.53%的大学生选择微信,53.68%的大学生选择微博,48.42%的大学生选择QQ空间,56.84%的大学生选择综艺节目,42.89%的大学生选择电影、电视剧,26.84%的大学生选择广告词,31.84%的大学生选择网络游戏,34%选择与同学、朋友的人际交流。在调查中,教师的获知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微信、微博和QQ聊天,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思政理论课堂作为自己网络语言获知渠道。当问到“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有使用过网络流行语吗,效果如何”时,师生均表示在课堂上使用过网络流行语;有3.5%的教师和2.78%的学生认为效果理想;有47.5%的教师和44.22%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有49%的教师和5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这些数据表明教师和学生接触网络流行语的渠道非常多,但都没有把思政理论课堂作为获知网络流行语的渠道。教师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效果还不理想,改进任务还任重道远。
4.对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政理论课堂的认可度和价值调查
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中说:“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高校思政理论课也不容忽视这样的事实。关于“将网络流行语适当引入思政理论课堂您认为有何价值”的调查中,87.36%的学生认为能够弥补教师话语过于死板、严肃的不足,增强课堂话语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42.89%的学生认为能更好地激励和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正能量”“蛮拼的”“洪荒之力”等流行语;54.21%的学生认为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借助网络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活跃课堂氛围;71.32%的学生认为能够拉近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平等交流,增强课堂的互动交流,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打破传统思政理论课堂教师一言堂的话语垄断地位;48.6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及时、浓缩地反映社会事件和社会情绪,既有助于丰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思政理论课理论联系社会现实,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能力。虽然适当将网络流行语引进思政理论课堂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仍有8.3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粗雅共存,不符合語言规范,难登大雅之堂;8.6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鱼目混珠,引入课堂后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会扭曲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提倡引进。
在教师中的调研结果也类似,有64%的教师认为将网络流行语适当应用课堂,可以增强课堂话语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学话语的时代感;例如,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戏谑一句:“老师讲的是课,不是寂寞!”这比单纯地说一句“认真听讲”效果更佳;有58%的思政理论课教师认为选择合适的网络流行语并将其恰如其分地使用,不仅不会影响思政理论课的严谨性,反而会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有16%的教师认为目前将网络流行语引入思政理论课堂的话语转换路径还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的表现形式层面,如果只是把网络流行语和思政教材话语简单叠加,不加约束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一味迎合青年学生对语言形式通俗化和生活化的要求,会使我们思政理论课堂语言的表达形式流于浅薄,还需不断探索和改进其介入的方式方法;有11%的教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雅俗共存、语法不规范的特点,与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规范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两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有冲突,不适合引入课堂。
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政理论课堂的灌输式说教,而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解,强调对话的平等,对传统课堂一言堂的话语方式充满抵触,他们排斥话语霸权,崇尚自由言说,渴望在课堂话语场域中拥有个人话语权,实现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愿望。教师意识到了进行话语改革的必要性,但很少从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的角度探寻网络流行语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意义,对于课堂如何引用网络流行语还需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高校思政课堂引入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失语”“失声”、教材不能“失踪”。因此,重塑教学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把握话语主导权,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
网络时代的信息来源异常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加紧对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披着各种各样的外衣、偷梁换柱,打着各种民生、民主、人权、自由的幌子,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民主,传播一些负面信息和错误思想,使大学生接触到大量非理性与情绪化的话语。在调查中,一些学生也认为网络流行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创新教学话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则和方向,牢牢把握话语的主导权,不能一味迎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口味而弱化其意识形态功能。同时还要直面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受教育者个体生命的需要,关注生命价值,关心尊严、自由、平等、幸福等方面。在面对粗雅共存的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时,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上网、触微(微博、微信),成为学生的粉丝和好友,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憎,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以更贴近学生的交流方式和语言风格讲授思政理论课,与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交流的桥梁。在此基础上秉承开放包容的话语语境,更多地吸收、借鉴网络流行语积极向上、进步的内容和形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使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充满期待。
2.消除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
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是在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必须要借助教学话语,在教学话语中进行,如果没有话语,就不能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方式。其次,必须要拥有话语权,如果没有话语权,教学主体只能成为被动的话语客体。即使拥有了话语权,若没有平等的话语权,话语主体一方的话语就会被湮没在另一方的话语中,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对话交流。所以要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就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教学思维模式,改变学生沉默失语的被动局面,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主体的对话沟通模式,教学主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言说,实现和谐的话语互动。在本次调查中,学生这方面充满期待。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改变以往硬性灌输的传统做法,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前提下,灵活设置教学问题,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思想及观点的权力和机会,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展开课堂交流对话。如:在讲解个人发展的“顺境”和“逆境”时,可以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又能阐释教学内容的社会事件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来展开讨论;讲解道德教育时可以用“扶不起的老人”,讲解消费观和价值观教育时,可以引入“郭美美炫富”等网络流行语展开讨论,使得教学理论与当前热点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采取自愿、自由的方式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打开话匣子,敞开各自心扉进行真诚交流,使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所讲的道理能够认可并践行。
3.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提到发展是普遍的,发展是任何人、任何事物想要生存进步不得不遵从的普遍规律。思政理论课语言发展创新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知识和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学生被看作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话语权中处于从属地位。互联网兴起之后,每个人在媒体平台上都可以发表自我观点,人人都拥有话语权,话语表达趋于自由、平等、独立。被称为“衔着鼠标长大的”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钟爱自由、平等、独立的话语表达方式,喜欢新潮、幽默、简洁、形象的话语风格,也逐渐创造出了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话语体系。高校传统话语的“说教”式教学遭遇发展瓶颈,曾经有效的话语由于“缺乏鲜活内容和新鲜话语”,在现今却出现一定程度的失效。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话语应当适应学生的语境,教师要善于整合网络流行语中真善美的信息,将之与课堂教学内容做合理的串接,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教学的需要优化教学话语,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消除话语差距,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用“最美”这个网络流行语,引入“惠州最美的女协警”郑翠莲,“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海口“最美女医生”胡家叶,黑龙家“最美80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基层法官”黄志丽等实例,给学生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含义并进行讨论,这比机械的理论说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如果某位同学的观点比较偏激时,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如“你的观点太雷人了”“这个观点简直把我雷的外焦里嫩”“我不顶了”等。这样不仅表明了教师对此观点的不认同,又缓解了学生在观点被否定之后的尴尬;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思政理论课教师将部分网络流行语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思政理论课的严谨性、科学性,反而会大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教师教学话语能力建设,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进入师生话语系统已成为一种事实,它的出现对教师的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在上海执政时,曾就一些官员在新的局面和形势面前“话语平庸”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提炼:“与新的社会大众谈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話,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种话语体系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官场,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这样的失语和失效现象。因此,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话语能力建设,才能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师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积累,研究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把握教材话语的实质和精神,改造已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改变以往脱离青年生活世界的单一话语方式,根据时代背景和学生需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其次是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生活,及时关注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新语,积极借鉴和大胆采用网络中对大学生群体健康有益的,能够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汇,不断整合和吸收最新的话语资源,充实拓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时代内涵,促进教学话语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理论课散发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实现教学话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J].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16(3):17-21.
[2]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J].探索与争鸣,2011(8):70-72.
[3]蔡冠蓉.用“幽默”点亮课堂——谈幽默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188-189.
[4]夏襄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3(22):156-157.
[5]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69-72.
[6]桑华月.高校思政理论课“微观叙事”话语转换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