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思想

2018-10-23黄宁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黄宁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吸收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彻底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关键内涵——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执政兴国;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12-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顺应了人民的意愿,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的思想来源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习近平历来重视民生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吸收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观发展观,提出了“人民中心论”。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最早产生于商周交替时期,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总结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从中体悟到民心的重要性。《尚书》中包含了大量先秦时朴素的民本思想,《尚书·夏书》中提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即为“仁”,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孟子在他的基础上将仁政思想继续发展,《尽心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心的作用,要求重视民众的力量。荀子作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更是涉及民众与统治者关系的多个方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同时荀子也提到民富的内容“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更多优秀的思想涌现出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汉代贾谊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认为人民是社稷的根本,是王朝兴衰的决定性力量。明代程颢、程颐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的思想。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治國理政的关键在于民生。

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以“爱民”“重民”“惜民”为核心,表达了对民众作用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历朝历代政权更替的总结,提出了“民本位”的思想,强调了民众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要求改善民生,将封建统治与民众的拥护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性质,传统民本思想存在很大局限性。传统民本思想在宣扬以民为本的同时,必然与皇权专制产生冲突。仅靠理论上的倡导,根本无法推动民本思想继续发展,这促使其不得不与专制政权结合,借助皇权来得到推行,最终民本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为达到社会稳定、统治延续必不可少的政治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1],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论述人民群众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时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因此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带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

正是在对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对人民主体的详细内容有着丰富的阐释。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想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改善民生问题,前提是必须解决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人民经济地位的实现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关键。同时人民也是政治主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消灭剥削,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当人民是文化主体时,马克思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5]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他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6]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苏维埃政府依靠工农群众的支持,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敌对武装势力的侵袭,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苏维埃政权并顺利地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民生思想的实践经验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13毛泽东始终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7]790

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相信要从根本上改善民生问题,首先必须获得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被压迫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党的建设方面,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899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环境不断变化,党的群众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这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的考验。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8]217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抓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任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8]257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的作风建设理论,赋予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以新的时代特征。江泽民同志倡导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原则的新型党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将党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发展的一切出发点都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人民主体思想的集中表达。同时胡锦涛还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回答了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视是建立在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的,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相结合,使中国特色民生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与创新。

二、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的内涵解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了党的科学发展思想,进一步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0]。详细地解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一)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進入“十三五”规划的决胜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首先要求的就是对人民负责、让人民获益。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习近平也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成为我们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思想。中国梦不光是国家梦民族梦,更应该是个人梦,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2]。人民群众才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动力之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国家的发展符合最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标。中国梦并非是单纯的理论构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实践活动[13]。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也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将人民利益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紧捆绑在一起,将其中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4]不能空想中国梦,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切实了解群众的需求,回应群众的意愿,着力于人民反映的现实问题,让广大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把抽象的治国理政的策略与具体的民生需求相结合,才能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有可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依靠人民

不管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这是党取得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建设上获得成功的最大奥秘。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在即,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几年时间,在这关键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要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这其中创新的理念,就是为了充分调动人民的创造活力,发挥各行各业就业者的聪明才智,鼓励基层群众行动起来,大胆探索,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同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所以要始终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从群众中听取执政发展的意见,从人民中总结实践发展的经验,从人民中获得理论政策实施的反馈,动员和依靠群众,共同担负起推动发展的责任。给群众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让人民获得公平参与发展的机会,平等地享有公平发展的权利,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整体进步。

(三)发展的根本价值——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积极探索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践路径,人民既是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也应该是利益价值主体。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15]。不管是党的性质还是宗旨都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要与人民群众共享,只有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使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共产党从经济建设的方向入手,切实改善民生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尊重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人民群众。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都是为了能让每一位公民都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福利,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也提到最关心的是困难群众,这都是符合中国特色民生观要求的,符合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的要求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6]习近平强调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蛋糕”做大,又要求将“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不管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还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者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三者不可分割,只有做到发展人人参与、成果人人享有,才能共同推进改革的进程,加快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8.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17.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8.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1-19.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

[12]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6:9.

[13]徐荣.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探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学术论坛,2015(3).

[1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15]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4.

[16]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