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2018-10-23李佳怡
李佳怡
摘 要:“一带一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举世瞩目,备受关注。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它承载这沿线63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秉承着尊重、共存和互鉴的基本原则,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明成果“走出去”,为建设同一个“地球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關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18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11 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将其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所提出的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同的了“丝绸之路经济区”构想和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的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并在一起,称之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涉及沿线63个国家,通过双方贸易交流获得共赢。它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和平和发展是它的前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但不能将“一带一路”简单地理解为一条贸易之路,它更是一条承载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的,用来指不同文化和文明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古丝绸之路曾经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它连接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跨越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将不同文明、文化、宗教、种族联系在一起,创造了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富强。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向我们展现了文明精神求同存异与开放包容壮丽画卷。在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更是要将古丝绸之路的这种文化和文明精神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着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基本原则,推动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沿线各个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其中,文化交流作为民心相同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增强和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发展。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各国人民心意相通,“一带一路”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在各国人民之间架起了沟通和友谊的“桥梁”。
一、文化尊重:提供新支撑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要面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沿线各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平等地对待沿线各个国家传统的文化和文明。每一个国家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其自身历史历程的烙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同其他沿线国家之间政治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还要看到沿线国家之间差异以及内在的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并非只存在一种文明,它是由六七种文明——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华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等等——交织共存的局面,这种局面很好地诠释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全球所呈现出的新的格局态势——政治多样性和文明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承认当今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例如:“16+1”战略中的东欧16国,我们简单地回顾东欧各国的历史不难发现,东欧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内部充满差异、五颜六色的中间地带,一个汇聚了各种民族、种族、语言、方言、宗教、文化乃至传统的“万花筒”。因此其多样性的本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犹太文化构成了东欧地区文化的主要部分和特殊分支,并且影响着该地区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势。东欧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各个国家内部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又是通过多次民族迁徙所带来的文化组合而成的,这就说明东欧的本土文化所呈现出的就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从地缘政治意义上来看东欧地区,不难发现辉煌和屈辱的共存状态,它在人类文明历史上贡献了无数珍宝,以波兰为例,作为东欧重要组成部分,波兰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波兰持续一百年的文艺复兴期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影响世界的人物——哥白尼、米科瓦伊·赖伊、马尔钦·克罗梅尔等等;但是由于过往战争的入侵,它又是一个充满伤痕的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欧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或这样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要么是大国的争夺对象,要么就是依附于某个列强,自己当家做主的时候并不多。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地区几乎每一个大的历史阶段都经历了战争,曾经辉煌的波兰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第一主战场,一时间波兰满目疮痍。东欧地区的其他国家基本上也具有相同的经历,同样是追求自由、独立和解放,同样创造出影响世界的精神文化。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尊重各国的基本国情和传统,平等的对待各个国家对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彰显大国风度。
二、文化互鉴:提供新路径
要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互相合作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将共赢发展被视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决不允许某一种文化“独树一帜”。多种文化和文明在“一带一路”沿线交融,形成了中西合璧、特色鲜明的人文积淀。在同一个“地球村”中,各个文明和文化不应该是相互人为地被隔离、排斥,甚至相互敌视,应该坚决摒弃文化相对主义,坚决反对某种文明遏制其他文明的现象。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存在的,决不能因为某些原因,例如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不同,就胡乱给各种文化和文明贴上“先进”或“落后”标签,文化不应因为科技和物质的相对落后而被轻视,更不要说“东风压倒西风”这种情况存在,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深刻历史内涵,每一种文化都曾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价值。例如,在古丝绸之路时期,我国就从与西域文化交流中获益良多,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物产都是从西域传入内地,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才能达到共同进步、共赢发展这一最终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即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还要借鉴学习沿线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文明。要用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达到各个国家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个长远目标。沿线各国更是要加强人文交流,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此,我们中国学者要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平台,让优秀的文化成果“走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看到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提高中国优秀文化和文明在海外的影响力。例如,2017年4月,我国第一个海外智库在匈牙利建立,这是中国优秀文化成果“走出去”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随着“16+1”深入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出国门,不仅要让优秀的文化成果走出去,还要把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引进来”[1]。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如此一来,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沟通,才能达到最终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文化共存:提供新理念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决不搞任何的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输入,即不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输出意识形态干预沿线各国的国家内部发展,也守住底线不允许其他沿线国家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向我们输入意识形态,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各种文化和文明共同存在,竞相绽放。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某些西方国家通过在中东欧国家设立民间机构,打着文化交流的口号、行干涉内政之实,对所在国的政局和发展道路指手画脚,甚至暗中颠覆。尊重各个国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更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一带一路”所要进行的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基础,以包容互鉴、推进相互理解为根本目的文化交流,而非通过文化输出干预他国。并且“一带一路”是以经济贸易合作发展为基础,各国文化交流为途径,全面实现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由于沿路一带地区国家制度不同,历史历程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文化模式千差万别,多种宗教形式共存,族群矛盾复杂,这就使得“走出去”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自古以来,挑战与机遇都是并存的,我们只要本着“与邻为善”,以“亲、诚、惠、容”的理念进行文化交流,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一带一路”所要实现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因此,“一带一路”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使各种文化包容共存,这也是我们获得其他国家尊重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发展局面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下才得以展开。我们作为“一带一路”的提出者和主要的执行者必须要给其他国家做出良好的表率作用,让“一带一路”为我们创造出更多发展机会、更多发展成果。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事情,它虽然源自于中国,但是却属于全世界。因此,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道路上切记不能一枝独秀,而要鼓励百花齐放,竞相盛开,共同发展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更应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努力把中国梦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结合起来,形成“地球村”共同的梦想,让中国梦成为世界梦,造福全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匈牙利看“一带一路”智库报告发布 [N].光明日报,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