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勒庞《乌合之众》探析网络群体心理及其反思

2018-10-23夏建平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夏建平

摘 要:群体活动不仅发生在现实当中,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已悄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群体力量,这股力量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群体心理。了解群体心理特征,并从中汲取出经验教训,以此指导和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以勒庞的《乌合之众》为理据,同时结合柴静的《穹顶之下》网络群体心理所引发的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这一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网络群体心理,从而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发挥网络群体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乌合之众;网络群体;群体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118-02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影响百年的经典论著,这一著作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影响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勒庞在此书中指出人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融入某个群体之中,个人的意识就会丧失,而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广大网民在网络社会的群体心理表现得尤其明显,有些群体近乎是疯狂的,而这恰好更加印证了勒庞的群体思想,勒庞的群体思想为分析现实社会的群体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足见勒庞的智慧。

由柴静自资自制的《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以下简称《穹顶之下》)由优酷和人民网联合首播,在视频播出一天过后全网点击率过亿。一开始,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广大网民的极大好评。但好景不长,在网上反对柴静观点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认为柴静夸大了事实真相,并且认为在纪录片中的数据未必真实可靠,存在造假行为。为此,研究群体的一般特征或心理特性,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和启发。

一、群体及其网络群体心理的概念界定

(一)群體的定义

勒庞认为,群体是有其前提条件限制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一群人就称不上是群体。而群体中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的丧失,其二,在同一个群体中都有着共同的感情和目标,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符合真正的群体概念。对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群体中可以粗略地分为赞同和反对两部分群体,在反对的这一大群体之中又聚集着诸多的小群体。综上所述,群体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且拥有着共同或者相似的目标或情感的联合体,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以及行为上的相互影响。

(二)网络群体心理的含义

由于网络社会有着虚拟性、匿名性、分布广泛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网络群体更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所以,网络群体心理是指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而聚集起来,有着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并在网络群体之中个体会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二、面对《穹顶之下》,网络群体所表现的心理特征

(一)个性被泯灭,网络群体表现出普遍的无意识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群体之中,即使是智力再高的人也会经常性地做出愚蠢的决定,他们的智力与能力与普通人无异。正如当广大网民观看柴静自制的《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时,网民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一致好评,几乎没有负面的评价,并且看到很多网民纷纷转发了这部纪录片时,其他人也疯狂转发。即使事实真相远不是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本着“法不责众”的想法而表现得理直气壮,丝毫没有一丝畏惧。

然而,当这部纪录片播出的第二天开始,就有不少网友开始质疑它的真实性,甚至还有人认为柴静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一己私利。这时已有不少网民由原来的“柴粉”转向了“柴黑”,两大群体力量在网上的较量,有些甚至进行了人身攻击而没有考虑到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群体这种普遍的无意识心理得到的仅仅只是原始的本能的表达和情感的肆意宣泄。

(二)网络群体间易受传染和暗示

如果说群体具有无意识的力量,那么群体中的传染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种催眠的力量,即群体性的催眠。当柴静在《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中举出了自己的女儿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得了肿瘤这一事实时,不少网友认为柴静只是在误导了观众的视线罢了。当人群中有人发声认为,柴静女儿的病是由于自身作为一个资深烟民这一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而不是雾霾等环境因素所诱发的。更有甚者,在某网站上,有人毫无根据地指出柴静的纪录片存在数据造假,然而不明真相的网民被这种传染的情绪所影响,正是这种心理力量更加容易引起人们心理的暗示,受到暗示力量影响的网民逐渐消失了自我人格。即便在群体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理智,但足以抵制群体行为暗示的人却少之又少,他们的力量对于群体基本不起任何作用,自然而然,网络群体事件就会随之发生。

(三)网络群体情感的极端倾向和非理性化

在这里所谓的“法不责众”并不是指真正法律上的管辖权,而是指群体的心理暗示的含义。在《穹顶之下》这个问题上,尽管有很多的网民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心中的不确定和怀疑从未消失,但是只要想到人多势众就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而这份力量感亦会带来网民内心的安全感,虽然这份安全感是十分卑微的。与个人相比,群体的情绪有着一种极端的倾向和非理性化的特征。当人们听到柴静的纪录片数据造假以及生活作风存在问题这一谣言时,群体的情绪表现得十分夸张。于是,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柴静个人身上,甚至制造众多有关她的花边新闻。在这些反对柴静观点的群体中甚至存在着许多的非利益相关者,他们之中不乏众多本身就不喜欢柴静主持风格的人群或者有些只是“搭便车”的心理而在网络上造谣生事甚至诽谤辱骂等极端行为。这时,极少有人发现群体的关注点已不在《穹顶之下》纪录片所讨论的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的本身,已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上。网络群体的智力与普通人无异,极度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制造出大量的新问题。

三、网络群体心理的问题与危害

(一)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被侵害

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具有匿名性等特点,公民的自我约束力减弱,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正如《穹顶之下》的制作人柴静被网友肆意曝光个人隐私,大多数人通过人肉搜索来公布个人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着实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同时,由于网络暴力极易引发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失去理智的网络群体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失去理智的群体会自发结对地跟踪围堵当事人并实施侵害,严重威胁到当事人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网络群体心理贯穿于网络舆论的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全过程[1]。

(二)动摇了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在實施统治时被公民所认可和接纳的程度,即政府统治是否具有正当性和正统性。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权利,也推进了民主化进程。公民一旦认为政府在实施统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合理和不道义的行为,那么就会动摇了政治的合法性基础以及政府和国家的权威。柴静因为《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而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些网民受其他群体的影响暴露了非理性的行为,公开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肆意辱骂,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甚至是人身自由财产权。加之在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思想下,不法分子却越发猖狂,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侵害行为,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三)社会公德的极度扭曲和变形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群体看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谴责他们所谓的不道德行为,他们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道德的化身,其实绝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不明真相,人云亦云的非理性群体。或许这些人只是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而正好借机来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看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声援与救助,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对事情本身缺乏客观认识和理性判断并且没有提出任何切合实际的解决措施的乌合之众。他们宣称的道德,鼓吹的真相往往把许多不明真相的人引到错误的方向,从而不知不觉地成为别有用心的人作恶的刽子手。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社会道德”已经严重变味和扭曲,如果不加以纠正,不宣传真正的真善美,任由这帮乌合之众为所欲为,那么我们建构的核心价值观必将也是扭曲的价值观,恶的道德一旦建立并植入人们的内心也必将贻害无穷。长久下去,良知的泯灭、道德的崩塌将不远了。

四、反思网络群体心理:防范与引导

(一)建立健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面临了许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在治理这些新情况的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一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周期,从而存在滞后性,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支撑而往往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因此,政府和立法机关应与时俱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强法规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法治社会,实现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应建设“有为”的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领导要树立其领袖的权威。强有力的政府是维护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其次,政府应加强网络舆论以及群体心理的引导。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传播快的特点,公民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远见。因此,政府极有必要进行规范和引导。最后,政府需落实对相关媒体的监管。重大信息的发布者往往是网络谣言的源头,相关的媒体应积极地转发和努力告知公众,从而化解网民的疑虑。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体现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的权威。

(三)加强公民个人的防范意识,提高网络道德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公民民主意识上质的飞越。但是公民个体民主意识还不成熟,再加上外界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素质参差不齐的网民极易被他人和媒体所利用,沦为不法分子的“刽子手”。因此,要在思想上净化自己,从而把人生中最关键的扣子扣好。同时,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应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在没有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参考文献:

[1]龙晓丹.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J].今传媒,2014(7):31-32.

[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培云.是道德暴力,还是判断自负?[DB/OL].[2017-10-10].http://blog.ifeng.com/article/952453.html.

[4]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5]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