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少数民族文化经济探究

2018-10-23高磊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

高磊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战略。目前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成果范围并不是很广,且主要关注各地方宏观的发展原则、经济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但对于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在一体化战略中的发展定位、优势与动力鲜有深入探究。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经济作为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区域一体化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分析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的同时,本文试图探讨其在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的核心文化优势与动力机制,从而为协调河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少数民族文化经济;优势和动力;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97-03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就是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增长潜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创新型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协同区。河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该发挥其艺术人文资源优势、区位文化旅游优势和自然人文环境优势,依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布局的国家战略,依靠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化供给、产业转型的经济和技术产出以及三地政府、社会和商业的合作式治理,推动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为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稳定奠定经济基础。

一、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基础与特点

(一)文化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学术界目前对于“文化经济”的概念并没有一致的定论,一般存在以文化艺术产业、文化商品和文化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狭义文化经济学”和以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文化经济学”[1]。若从两种理论的演进路径看,狭义的文化经济学更注重文化精神产品的内容、生产、传承和市场的开拓,而广义的文化经济则与经济学范畴相结合,更为关注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程度,并关注两者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在研究方法上,后者较前者更注重定量研究和数理统计,即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制度相联系。狭义文化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本文的探讨范畴也基于文化产业本身的扩展,由此,文化经济在狭义范围内可以限定为: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进行精神生产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表现形态,通过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而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新型经济[2]。

文化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经济具有内在性。传统经济范围更加广泛和常规,且其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基本的情感需求,而文化经济的核心在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在,并以其深刻的底蕴和独特的内涵满足人们对其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文化共鸣,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视野、认知和思想道德境界。

其二,文化经济具有民族性。少数民族因其文化的非主流、生活区域的边缘化特征而更具独特性和稀缺性,从而容易引发人们对其的浓厚兴趣而进行观赏和探究。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和借鉴,不少优秀文化精神在时代中保持其生命力,成为人们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

其三,文化经济具有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可以在传承和创新中得以再生,脱离对物质资源的刚性需求,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源泉,正如法国前文化部长朗格所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3]。

(二)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与人口分布特点

河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5个少数民族都有分布,总人口为299万,人口总数在全国排第9位。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鲜族,尤以满族人口最多,为216.9万,回族、蒙古族、朝鲜族人口分别为57万、18万、1.2万[4]。有6个自治县、3个民族县,6个自治县分布于沧州、廊坊和承德市内,3个民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经省政府批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享受自治县待遇)均在承德市境内。此外,河北省还包括53个民族乡和1 394个民族村。9个自治县、民族县总人口32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72万;53个民族乡辖742个行政村,分布在8个区市的23个县(市),总人口92万,其中有少数民族人口37万;1 394个民族村分布在11个设区市93个县(市、区)的339个乡镇,总人口22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2.5万。河北省民族地方大部分是农村,9个自治县、民族县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9.14%,少数民族80%以上是农民[5]。满族人口在全省中北部较为集中,主要在承德、秦皇岛、唐山和保定;回族人口集中在沧州;蒙古族人口集中在承德。

(三)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

1.特色乡镇文化底蕴深厚

河北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态文化资源、旅游观光资源以及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具备建设文化品牌的优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马兰峪满族乡于2008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之后又被列入唐山市重点建设的中心镇。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中,马兰峪成为在河北省上报的8个单位中唯一参展的小城镇。丰宁满族剪纸也早已声名远扬,剪纸艺人多次获得国际奖项,诸多优秀作品被國家和省级美术部门收藏为传世珍品。

2.艺术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河北省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辈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2012年河北省调查统计,9个自治县和民族县共有从事民族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628人,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达450多人(项)。河北省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仅丰宁满族自治县,就已经收集满族民间故事、传说600多篇,谚语2万多条,民歌250首,编辑成《丰宁民间故事、歌谣集》2卷,共65万字。此外,唐山皮影、承德清音会、康保二人台、沧州落子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扬。

3.地方文化保护机构设施相对齐全

近年来,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目前,9个民族和自治县都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两者总面积超过32 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450余万册。此外,河北省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了民俗、民风博物馆,并修复了多处少数民族古迹,这些民族古迹的存续又大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也在稳步进行,其中已收集整理了满族碑文100余块,满族家谱35份,回族家谱43份,登记民族古籍书目15 000余册,经卷、诰奉、民间故事等20 000多份,整理出版了蒙、汉合璧的《八沟厅备志》《承德道服役全书》《承德少数民族家谱集》《少数民族碑文集》[6],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京津冀一体化下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动力

(一)经济转型和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实现各地的错位发展,在产业转型和承接的过程中应做到相应分工,各自发挥相应优势。具体而言,天津应利用当地的水陆交通优势,主要承接北京将要转出的部分工业;河北省境内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形式,则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而通过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途径,在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项目中创造就业机会,则有助于缓解因产业转型造成的民众失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进行造血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渠道。

(二)区位文化旅游优势

首先,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总人口已超过7 000万,与北京和天津相和则超过1亿人,这无疑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巨大潜在市场;而作为其他地区到达北京、天津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地带,河北省在吸引其他省份游客上优势巨大[7]。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人口密集城市的距离相对较近,且目前纵横河北省的主干铁路、公路网已基本建成,这些城市到附近少数民族地区所需时间一般不超3个小时。在目前公休假期仍相对集中和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城市旅游人群短途和短时间的旅游需求。此外,少数民族文化集聚地不少与河北著名的旅游景点相邻,如位于唐山市的5A级景区清东陵与马兰峪镇的直线距离只有约10公里,避暑山庄和3个民族县也都位于承德市境内,若能把当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对于加快河北省的文化旅游开发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然人文环境优势

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自然人文环境差异较大,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为河北省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天然优势;张家口、承德的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相对优越,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有交叠,生态和文化旅游结合具备良好基础,而张家口作为与北京合作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城市,在滑雪业等产业开发中可以与紧邻的文化重镇承德市形成协作效应,在旅游资源互补中实现共赢;此外,河北省的满族特色文化丰富集中,其文化资源在一定的辐射距离内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京津地区的旅游人群提供了旅游的“拉力”;而京津冀核心城市人群的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促使其暂时摆脱原有生活环境、出门旅游的“推力”较大[8],在北京和天津旅游资源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河北省的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可以与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满足城市人群旅游观光和文化精神需求。

三、河北省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劣势与不足

虽然河北省存在诸多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近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化的发展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地区交通和基础设施不便利

虽然河北省境内已经形成了主干交通网,但一些少数民族城镇和乡村受地形影响,连接这些主干道的二级公路网并不十分完善,瓶颈路段较多;各城市通往主要景点的各类交通整体上比较方便和通畅,但这些景点通往附近少数民族乡镇的专门公交、线路仍显不足,衔接性较差,往往会直接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餐饮、住宿、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还相对落后,也会影响不同层次游客在当地参观游览的时间与安排[9]。

(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效率不高

其一,京津冀三地的政府部门在少数民族文化经济上的范围不足,缺乏长期持续合作的机制,对彼此文化市场的潜力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其二,河北省内的各类民族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景点也未能形成很好的集聚效应,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也未能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在文化产业中容易处于“走不出、进不来”的尴尬处境。

(三)当地文化資源开发的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从文化经济的定位上,河北省的文化旅游基点和宣传点主要是“燕赵文化”,对于远古和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内涵发掘相对充分。此外,河北对于革命年代的文化精神也在大力弘扬,西柏坡5A级旅游景区便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其景区建设和文化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但各级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系统扶持政策和宣传力度则相对较小,人们对于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普遍不足。当然,对满族文化产业的扶持会与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产业存在一定冲突和竞争,但满族的文化历史与民族特色在不同地区存在各异的表现,承德等地反而可以与辽宁等省在充分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形成共赢的互补优势。

四、推动河北省民族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文化特点进行选择性开发,提高知名度

对于河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文化类型应根据其具体特点进行区分,即分为可经营性和不可经营性两类。前者主要为可物化或量化复制,其扩展一般不会异化其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涵的项目和产品,后者则属于民族文化本质与内涵的范畴,无法直接面向市场[10]。对前者的开发应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促进当地少数民族作为主体与商业公司进行合作,并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文化包装的融资平台建设,着重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扩大市场潜力;对于不可产业化运作的文化内涵,则要注重宣传和历史发掘,一方面博物馆等文物保护机构可与学校等机构合作,举办多样的专题展览活动,提高知名度,另外,各地政府可利用各类媒体拍摄专题纪录片或专题节目,生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并提炼河北省少数民族核心特色在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各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加快交通体系网和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尽快推动边远山区和低洼、沙化贫困地区的乡镇公路改造,彻底解决各乡镇间公路网的盲区问题。其次,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和合作,在打通各类线路网以基本满足当地水电、通信需要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试点建设特色文化服务区,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并根据当地的民族节日举办民族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协调统一。最后,城市内部的各文化功能区应尽快开通或完善专门的旅游或文化公交线路,方便社会群众到各民族乡镇游览参观,提高普通民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和了解,减少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敬而远之”的尴尬态度。

(三)各政府相关部门促进协同合作,拓宽文化开发范围

目前,京津冀地区旅游部门间已经形成“区域旅游协作委员会”,但仅凭一个新机构不可能彻底解决旅游资源与市场不平衡问题。单从宏观的旅游市场看,北京的旅游资源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质量也相对较高,且北京周边各县城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北京城区内的旅游市场[11];天津的特色旅游资源则相对较少,但人口众多,民众旅游意愿较强,旅游人群的溢出倾向相对明显。因此,在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时,可以先将重点放在天津地区。一方面,各级政府间的旅游合作项目应关注各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潜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旅游者进行深入调研,把握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特点与偏好,并通过政策引导与优惠措施,吸引其他地区的游客向少数民族地区分散,所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可在各地间进行适当分红。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大力推动各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如高规格举办民族节日主题庆典、民族风情展览与文化下乡等,创新民族文化体验形式,在提升文化体验中激发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情与兴趣。

(四)完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线路,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已经推出了10条跨区域主题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但旅游种类的单一性也会降低文化旅游的丰富性和文化体验的新鲜感[12]。各地文化部门的少数民族旅游线路也应进行设计与规划,并可与已有的旅游线路进行跨区域、多样化结合,并借此丰富民族文化的宣传形式。这一点可以借鉴甘肃“丝绸之路”的旅游交通设计。另外,河北省应充分发掘本地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定位与核心内涵,借助央视等主流媒体,打造、宣传民族文化核心品牌,提升河北省民族文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最长远、最主要的工作仍需放在基础教育方面,真正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不是细枝末节,并把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逐步列入正统学习体系中,从而真正使其获得全社会的承认与肯定[13]。

参考文献:

[1]梁碧波.文化经济学: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J].学术交流,2010(6).

[2]齐兴霞.河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3(3).

[3]田磊.文化是明天的經济——兼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经济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4]河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河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2012.

[5]河北省民宗厅.2001-2009年《河北省少数民族基本情况统计资料》[Z].2009.

[6]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赵凤华.河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5.

[8]邓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5).

[9]关欣.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5).

[10]陈兴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

[11]韩禹兵,刘丽丽.北京市远郊区县旅游环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科学版,2011(1).

[12]白长虹,妥艳■.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4(11).

[13]吕林珊.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场域中的文化资本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
江苏农村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广东省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
中国奥特莱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新常态下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思路研究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