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内容探析

2018-10-23陈润华周莉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陈润华 周莉

摘 要:21世纪以来,关于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并未明确指出二者教育结合的主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的结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彰显二者教育的主旋律,从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素质教育、国防哲学教育层面分析二者教育结合的时代内涵,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的国防后备军。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素质教育;国防哲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23-02

教育一词始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教育即是教育者在现有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接收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的过程。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层面,缺一不可。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结合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核和灵魂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焦点,同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二者教育结合的内核和灵魂。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发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独立和民族自由解放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争夺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与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审时度势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即重视培养和建立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当今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弘扬和发展中国精神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3]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加强受教育者的爱国观念,引发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感,指导受教育者将非理性爱国情感因素转变为理性的因素,从而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

二、国防素质教育——纽带和节点

高校德育的内容和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特定的德育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反之,素质教育也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重要反映。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防素质教育正是二者结合的重要纽带和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国防道德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4条规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5]同时,还规定:“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最大的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国防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点,一方面,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精神是指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是指在任何情况下,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维护国格和民族尊严,尊重自己的民族,以侵略、侮辱感到羞耻;民族自信心是指相信本民族文化的优异心理;民族自豪感是指对本民族的内在认同。另一方面,树立大学生忧患意识和国防责任意识。现代青年大学生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导下,提高辨别和前瞻的能力,树立反意识形态渗透的忧患意识。

(二)国防知识

国防知识是国防素质教育的血与肉,从哲学上讲,国防知识是作为国防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客观印象和主观印象。客观印象即是存在主体之外的国防知识,也就是国防“是什么”这一层面;主观印象即是主体自身对国防知识的经验和认知,也就是“为什么”“怎么样”这一层面。因此国防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固有知识理论本身,更是主体认知的一种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国防知识应包括国防历史、国防理论和国防常识。国防历史是我国国防产生、发展、形成的纵向和横向的历史脉络。任何国家的国防历史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运用历史的比较研究方法,能对大学生起到一种警醒和激励的作用。国防理论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国防知识体系,包括军事理论、国防构成、国防建设等等。国防常识主要包括国家防卫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国防队伍建设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国防法律、国防经济、国防科技等内容。这些内容形式之间相互贯通、互为补充,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履行保衛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义务。

(三)国防技能

国防技能是国防素质教育的运用和体现,是指通过军事训练所形成的军事行为方式,是保证主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动作技能、技术技能、战略战术技能等。不同主体的现有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其所掌握的技能大小和接受程度,同时,国防技能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多种国防技能相互交错,促使其中某种专门技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大学生国防素质是多种因素形式综合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各要素间此消彼长,国防技能处于国防素质的大系统中,与其他综合素质因素相互促进。因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融合各要素的优势,以最终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力量。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军训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学习和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如队列、内务、纪律等对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既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军事装备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又能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军备差距,提高民族忧患意识。

三、国防哲学教育——载体和依托

哲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发展规律,追寻真、善、美的过程。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发展变化的过程都离不开哲学的思考,国防哲学教育即是二者结合的载体和依托,其主要内容如下。

从认识论的角度,坚持个体与社会相统一,强化二者教育结合的价值。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者教育的结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意识。同时,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需要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一方面,受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国防理论学习,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指导社会国防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应结合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使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让国防教育的变化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致,即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从系统论的角度,发挥各教育因素的同向作用,提高二者结合的效果。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两大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教育者之间的水平存在差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协调不同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避免互相抵触,使之形成合力,同向发展。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二者的结合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思想导向及行为方式深受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正负面共存。因此在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结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并强化其积极正面的作用,使之与二者教育主体的自觉接受相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从辩证法的角度,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注重二者教育结合的时效性。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横向来看,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是教育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教育结合应坚持“一般”与“重点”的统一,更加突出“重点”的发展;纵向来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二者的结合应在内容与形式上坚持“破”与“立”的原则,适时调整二者教育结合的理念、方式与方法,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结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二者教育结合的内容即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素质教育及国防哲学教育,三者之间内容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研究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结合内容的过程中,应充分分析二者的內在本质属性,探索二者的功能结构,挖掘二者结合的联结点。

参考文献:

[1]钱逊.孟子(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170.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DB/OL].(2013-03-17).http :

//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4]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DB/OL].(2013-12-30)[2013-12-31].http://news.xinhuanet.com/

2013-12/31/c_118788013.htm.

[5]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DB/OL].(2001-09-20)

[2001-10-24].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

20011024/589496.html.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
探究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策略
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对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及途径
简论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