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初心”思想内涵
2018-10-23王杨
王杨
摘 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党的自身建设和领航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贯坚持。铭记本来,守正出新,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着重强调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要求全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中勇担历史使命,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在推进“初心”的路径化贯彻中完成对习近平“初心”思想的多向解读成为一个重点。
关键词:初心;人的解放;国家现代化;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03-02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时间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由落后转向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这种状况制约着我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为群众带来的切切实实的获得感保证群众幸福感的提升。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习近平“初心”内涵进行解析、对其贯彻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基本价值引导内化于党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强化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实现幸福中国建设提供更好的制度预设和安排。
一、学界对于习近平“初心”思想内涵的概述
“初心”内涵探究是“初心”思想路径式贯彻的重要基准。多方观点对于“初心”内涵的深入分析是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的回溯之上,将“初心”理解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衷。谢春涛指出,“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初心”代表了我们党的理想、宗旨,是党建立之初的初衷及行为标准。王子晖认为对于“初心”的解释要对党的本源和历史进行考究,他认为,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原点,就是立党的“初心”[1]。鹿心社在对“初心”的解释中提到三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之心,为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2]。王伟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3]。周清认为,初心就是我党最早出发时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之心。并认为“初心”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4]。刘长发指出,共产党的“初心”是指党成立之时确立的政治目的和价值标准,本质上讲就是党从哪里来、为何而存在、为谁而奋斗的问题[5]。韩庆祥从哲学角度阐释“初心”,认为“初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追求、对党员干部自身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所需要的基础[6]。雍容波认为,“初心”是共产主义信仰,是对人民性的坚定和团结组织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激励[7]。汪青松认为,“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时就确立的要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有历史性、人民性和科学性,是从近代以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在中国实际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提出的[8]。王建南认为“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是她在面临历史抉择时所坚持的党的使命和宗旨,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的把握[9]。
二、习近平“初心”思想的内涵分析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习近平在对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形势考量的基础上重提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意在提倡党和国家建设在时代化实践中向党成立之初所确立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复归、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看齐,具有重要的规范标尺作用和价值引导功能。“初心”在理论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同向,在历史逻辑上与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相统一,在时间逻辑上与党的建设实践相契合。
(一)“初心”与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具有同向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纯粹的唯心主义的和世俗化的范畴的定义,扬弃了费尔巴哈停留在理论领域中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和“某物或某人的存在的同时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质”[10]37的抽象认识,把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引入到人们的社会联系和周围生活环境当中。他通过人的四种生产活动将实践的人置于一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之中,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0]17,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据此理顺,人为了延续历史首次与自然界产生联系,而与自然界的关系起初也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而处于被压迫的状况,直到生产力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受到自然界压迫的状况才有了缓解。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带来了分工,社会分工的初始阶段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而形成的自然分工,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使人们的劳动出现了剩余,交易的出现、交往范围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形成使得自然分工逐渐发展为社会分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是劳动和劳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社会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不均等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差异化占有群体提出了持续占有的体制要求,于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便应运而生。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社会群体越来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一方面他们通过自己手中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再生产着这种分化与对立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分化与对立又不得不使他们屈从于自身的活动范围,阶级的划分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这种“异化”只有通过消灭阶级才能彻底清除。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将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提出了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人的解放为最高价值指引,认为人的解放应以根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消灭支配人的意志的旧式分工,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带来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的转化为条件。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理论逻辑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同向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在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始终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断创造人的解放在中国实现的条件。
(二)“初心”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逻辑相统一
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体制的打破与再造、浅层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等变革,但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始终没有变,这种政治上的坚定为党的初心的践行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地解决不同时期出现的社会主要矛盾中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贯彻于这一过程之中。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在此期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富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行以中国梦为引领的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将此作为检验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三)“初心”与党的建设的实践逻辑相契合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能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永立潮头,决定着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能否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自身建设和展开工作的核心价值遵循。
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践行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消费口号,而更应该注重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实际生成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中的发展性。这个过程强调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及能将强国富民政策推向落地的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自觉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首先,中国共产党以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起了人民的認同度,以时代性的、具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阶段性的党的使命的担当保证了党对全社会的动员和号召力。其次,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中国社会,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坚定的人民性与中国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着人民群众,也是因此获得了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再次,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领导和执政职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表现为以制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保障了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将一批行之有效的整党治党措施常态化,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最后,为实现有效执政,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自身资源实现整合力的增强。这种整合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党组织内部进行整合,侧重于对党的中央权威的维护;另一方面是通过党的组织网络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以赢得社会对政党执政的支持,强化对党的组织功能的动员功能的开发。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的强健有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看齐,坚持问题导向,对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危害人民利益、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的问题进行矫正。
守正出新,中国共产党只有不忘立党之根本、出发的起点,以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坚守和根基,在长期的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坚定党成立之初设立的根本标准和根本价值取向不动摇,保持党自身的原则性和战斗力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王子晖.为什么出发——习近平之问[EB/OL].(2016-08-
03)[2017-10-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8/03/c_129200942.
[2]鹿心社.不忘初心好扬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6-08-11)[2017-10-27].
http://jx.people.com.cn/n2/2016/0811/c186330-28815191-
2.html.
[3]王伟光.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N].长沙晚报,2017-06-29.
[4]周清.既要“四讲四有”又要不忘初心[J].前进,2016(9).
[5]刘长发.永远做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4).
[6]韩庆祥.“不忘初心”的哲学阐释[J].当代电力文化,2016(7).
[7]雍容波.“初心”是什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4).
[8]汪青松.“不忘初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
[9]王建南.重大关头“不忘初心”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