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普及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2018-10-23张媛媛
张媛媛
摘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只有加强科学普及,才能服务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必不可少。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因此,科学普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同等重要。
关键词:科学普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82-04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會、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问题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很重视科普工作。早在抗日战争艰苦的环境当中,党中央就做出决策,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分别是徐特立和吴玉章当院长与会长。徐特立在1940年延安科学院成立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科学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前进中的政党必须要把握住前进中的科学。”鉴于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0年8月召开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合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社会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普工作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普工作的领导”。2002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006年公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是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同步的。2016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协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印发了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我国科普事业进展迅速。从2006年到2020年,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证2020年实现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所以现在的科普工作是处于一个黄金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6年全国创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一、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新思想、新战略。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再到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提出倡议“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无不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集中彰显。习近平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习近平看来,创新发展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密切相关。如果创新发展是鸟之身体,那么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就是鸟之“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创新发展。习近平说,“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那么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它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对创新方法有着充分理解的公民。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考察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推进国家的科普能力建设,确保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甚至超过10%,我们才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发展教育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欲通过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进而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二、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科学普及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普及科学知识是前提基础。人们需要完整地、系统地接受科学知识的学习,因为人类的进步就是使用科学知识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在科学认知活动中,科学认识主体总是遵循简洁、实用和高效的原则,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手段,尽可能追求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以获取真理性的知识。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革命极大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高科技的兴起,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学知识已经上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并且“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2]。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是重要使命。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独特成果,不仅指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充满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以实证精神、理性精神的珠联璧合为基础的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求真的价值取向;科学对专制、迷信的蔑视,对自由、民主、公正的追求,突出体现了求善与求美的人类价值取向。”[3]168科学精神从本质上是与神学和迷信根本对立的,它是从无数科学实验中抽象出来的精神文明。它的核心是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永远倾听实践的呼声。正是这种伟大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突破,才使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真理,提升了自身的创造力、改造了自然、进步了社会、造福了人类。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科学精神能够给社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一种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鼓舞人们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历史时期,更有助于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需要。
再次,传播科学思想是目标导向。科学思想是科学的理论精华,是人们对科学知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近代以来,科学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被提升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变革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把科学技术从中世纪作为神学的奴婢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且掀开了近代文明的第一页,导致了人类思想的大解放。科学普及的不仅仅是知识、精神,更是一种世界观。正如约翰·齐曼所说,“科学的世界观和现代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和美学的思想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因此不能把科学简单地看作是达到基于‘非科学理由选择的目的的手段。”[4]164
最后,倡导科学方法是核心关键。虽然中华民族的技术曾经在世界上领先长达14个世纪以上,“但是在科学体系的建立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东方的中国和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工程和技术上不断进步,但是既没有形成科学体系,也没有在方法论方面做出太多的贡献。最终,发展科学方法的任务留给了笛卡尔和牛顿。笛卡尔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论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还在使用。”[5]94-95费耶阿本德也认为,在科学方法论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方法论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而且需要非理性方法来推动科学的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三、科学普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要认识科学普及,其落脚点应放在人的“科学素质”上,关键问题是如何认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科学自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等许多方面,体现着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方面所达到的成就,“科学素质”的提升恰恰要以这些学科知识为基础。对社会系统的整体进步来说,各种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促使社会进步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6]434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并掌握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实践。“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7]490然而,在事实上,由于某些人或社会集团的私欲、无知与偏见等原因,造成了各门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从而破坏了科学系统的整体和谐。特别是对社会科学的作用,不仅有些政治家和行政管理者排斥它,甚至一些自然科学家也贬低它,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成功地控制了自然界,却不能很好地管理社会,物质文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却无法控制人类精神上的堕落,这说明社会科学的严重滞后。许多自然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出于对人类的责任,呼唤社会科学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尔纳就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发展社会科学更甚于需要发展自然科学”[8]398。系统论奠基人贝塔朗菲(L.Bertalanffy)说得更具体:“我们在通晓和控制物理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对生物的控制力量还算令人满意,对社会的控制力量却完全不行。因此,具有成熟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和相应的技术,是我们当代世界摆脱面临的破坏和混乱的一条出路。”[9]437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以其独特的范畴体系体现着特定民族、阶级、阶层的利益、理想和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对待。毛泽东说:“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要赞美它,每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得到自由。”[10]269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强调“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他看来,“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他说,“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论。江泽民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党的十五大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对于推进科教兴国这一系统工程,江泽民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五个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學社会科学工作,将其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主张“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胡锦涛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创新,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两者缺一不可。“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概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检验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1]无论是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还是发达的自然科学,都要服务并造福于人类。“科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乃是基于科学能够满足人类乃至各具体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人类谋福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是无目的的,而认识活动的实践旨归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获得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利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改造客观世界,使其不断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要,这既包括获得必要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需要,也包括获得必要生活享受的精神需要,乃至人们通过科学研究造福人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3]170只不过,自然科学较多地对生产力发生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则较多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因而认为存在着统一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12]149他将唯物辩证法看成是既适用于自然科学又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将自然科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一方面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使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只有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才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共同梦想的顺利实现。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两大科学领域所探寻的规律。包括自然界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人民群众只有深化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与认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同时,“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因此,科学素质的提升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任务,更应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两者协调发展,人类应当同时在这两方面发挥自己的智慧。科学普及和推广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的思想,为我国以后的科学普及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我们要更加清晰地处理好科学普及同科技创新的关系,并且坚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认识科学普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3]李桂花.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吴军.智能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徐飞.科技文明的代价——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对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0]毛澤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