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2张德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

张德春

【摘要】 目的:探究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ICU在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4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俯卧位通气,对比不同时段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T1时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學指标相比较T0无明显变化(P>0.05);从T0到T1,患者的pH值、PaCO2值无明显的变化(P>0.05),而PaO2、PaO2/FiO2有明显升高趋势(P<0.05)。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治疗中,采用俯卧位通气,不仅不会对其呼吸状况、血流动力学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能够改善患者氧合状况,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1.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1-0147-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其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呼吸窘迫、低氧血症等[1]。而俯卧位通气主要是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让患者采取俯卧式体位,以促进肺泡扩张,增加功能残气量,并改善膈肌运动方式与运动位置,降低纵隔与心脏对于肺部造成的压迫,以改善胸壁顺应性,提升氧合与通气灌注比例[2]。本文主要研究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42例研究对象,皆为笔者所在医院ICU在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收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年柏林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呼吸末正压≥5 cm H2O。所有患者均建立人工气道,并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59.2±2.3)岁;重症肺炎占22例,吸入性肺炎占9例,严重脓毒症占11例。所有患者均俯卧位通气2~8次,平均通气(4.1±1.2)次。

1.2 方法

结合有创机械通气操作规范,对所有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处理,2次/d,4~8 h/次。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用右美托咪啶或丙泊酚、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充分镇静镇痛处理,必要时使用维库溴铵肌松剂,并注意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的畅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患者移向床一侧,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并在双肩、胸部、髂部以及膝腿部、骨隆突出处垫软垫,同时注意腹部不可接触床垫,将头部适当垫高20°~30°,确保颜面部处于悬空状态,以免出现人工气道受压状况。另外要注意将患者的双手平置于躯体两侧或是头两侧,在4~8 h后恢复仰卧位。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换通气模式与通气参数,并确保深静脉导管、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的畅通。

1.3 观察指标

(1)在患者俯卧位前(T0)、俯卧位24 h(T1)、恢复仰卧位

1 h(T2),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记录,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予以检测。(2)记录两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rs)等。(3)经桡动脉抽血对其pH、PaCO2、PaO2予以记录,并计算出氧合指数(PaO2/FiO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位改变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在T1时,患者MAP较T0时呈下降趋势,其HR、CVP较俯卧位前有所升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ARDS主要特征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其肺泡会出现塌陷现象,使得参与通气的肺泡急剧降低,并出现不均匀的肺组织病变,并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因此,在治疗ARDS时,要以纠正其低氧血症,并改善组织缺氧状况为主[3]。而机械通气为治疗ARDS的主要措施,该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塌陷肺泡复张,并降低肺内分流,让患者的呼吸抑制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但不同体位会对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采用俯卧位,更是能够有效提升氧合。这是由于俯卧位可以改变重力性胸腔内压力梯度,促使重力依赖区的跨肺压有所提升,并使原有萎陷背侧肺区肺泡得到有效扩张,让肺内通气得以重新分布[4]。同时,由于ARDS在重力作用下,会致使背侧区域的水肿、肺不张现象加重,所以,在采用俯卧位时,患者的水肿液会沿重力进行重新分布,从而在腹侧区域保持平衡,让背侧通气状况得以改善,确保V/Q值趋于协调。另外,俯卧位还可以有效降低纵隔、心脏对于肺部造成的压迫,让局部区域跨肺压得以改善,从而转变重力依赖区、非重力依赖区气流分布,并促使气道分泌物引流,避免出现肺部感染现象[5-8]。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俯卧位通气简便易行,能够为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并改善其氧合状态,从而降低了病死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俯卧位也容易发生皮肤黏膜受压、面部水肿及引流导管扭曲及压迫等并发症,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在患者受压部位垫软垫,并对各种引流导管进行管理,避免不良时间的发生。与此同时,在俯卧位通气总,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步骤、适应证[9]。一般来说,俯卧位通气较适用于氧合障碍患者,但在脑水肿、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高压患者中要慎用[10]。且使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患者的耐受度,适当使用镇静镇痛剂,并将俯卧位时间控制在8 h左右[11-12]。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患者在采用俯卧位通气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改善,而呼吸状况未受到明显的抑制,且血气指标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俯卧位通气运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氧合状况,而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不受影响,具有臨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柳.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67-70.

[2]李锴,李伟科.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与肺复张联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8):52-56.

[3]叶先钦,许伟珍.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变异度在颅脑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9):41-44.

[4]薛峰,张建青.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4-5.

[5]林苏珠.ICU护理风险干预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54-55.

[6]彭伟波,袁光雄.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42-44.

[7]王美兰,王小燕.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的疗效观察与风险管理[J].护理研究,2015,29(28):3566-3568.

[8]陈玺,唐昊.俯卧位通气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救治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1525-1527.

[9]巩德成.俯卧位通气对合并间质性肺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动力学和预后的影响[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4):4584.

[10]李纯,毛秋瑾.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9):1801-1803.

[11]刘莹,袁伟峰.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能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8):114-117.

[12]江燕,陈军华.俯卧位机械通气应用于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28):3514-3516.

(收稿日期:2018-03-08)

猜你喜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
探讨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模式效果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大剂量沐舒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损伤程度、血气指标和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