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2018-10-22刘龙
刘龙
摘 要:新课改表明:要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至关重要。主要介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优势;不足;有效措施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质的飞跃,逐渐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又一次的深化改革。促使各个学科回归生活就是这一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做出正确的定位。今天,本文就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为主题进行探析。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显而易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正所谓“追根溯源”,学习源于日常生活。有关教师应该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据调查可知,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多种多样,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从而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積极地融入课堂;第二,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动态因素,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1]。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带来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通过调查得知,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导致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课非常枯燥无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其中素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局限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时代脱轨,教学成效停滞不前。第二,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好自身铺路搭桥的引导工作。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实际情况,引导工作没有做好。比如,在对《做学习的主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安排一些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进行总结。看似生活化的一节课其实蕴含着许多机械的教学思想,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面目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三、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中不足的有效措施
教师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见解:
1.创新教学理念,促使课堂回归生活
相关教师应该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能够回归生活,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小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最后自主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进行《友爱残疾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应该组织学生在上课之前观察身边的残疾人并记录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促使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尽情发言,积极融入课堂[3]。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比如,在进行《保护环境》这一章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人物扮演,并且教师仔细观察各个学生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及时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采用鼓励式评价,表现优异的学生则可给予精神奖励。从而使班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自信,并且真切实际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当代小学生是生活在实际的现实社会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见闻以及感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的品格与素质。众所周知,培养小学生优良的品格需要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出发,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231.
[2]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5(2):95-96.
[3]闵顺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