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2018-10-22中日医院中医肺病一部副主任医师李得民图片合成
文/中日医院中医肺病一部副主任医师 李得民 图片合成/小 徐
“冬病夏治”是怎么回事?
“冬病”就是易在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虚寒性体质人群易发,常见症状为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手脚冰凉等。气衰血少、元气未充者,尤其是老、幼、女性最易阳气不足,寒从中生,这往往是外感、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患发作的内在诱因,也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病根”。“冬病”通常包括哮喘、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肺纤维化、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肢体麻木疼痛、寒湿腰腿痛等;亚健康、免疫力低下及多种儿童、老年性疾病。所以,只要体质偏于虚寒,都属于“冬病”的范畴。
“冬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加之冬天外界环境寒冷,这样内寒与外寒相夹,不仅症状比夏天重,而且病情缓解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治寒证,就像是阴冷的雨天晾衣服,是极其困难的。在盛夏三伏,人体阳气旺盛,体内积寒藏在背部膀胱经和关节等处,而且外界暑热骄阳,人体毛孔开放,此时体内寒邪最易被赶出。因此,在夏日三伏天气最炎热之时,利用针灸、中药或敷贴等方法来助阳温散,开泄毛孔,振奋人体阳气,尽祛陈寒。
“三伏敷贴”效果如何?
“三伏敷贴”疗法是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补养阳气、强壮体质等作用的中药研成细末,用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天突、膻中、大椎、肺俞等穴位,以扶助阳气、祛除积寒,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最好。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该疗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于“冬病”患者效果更佳。
“冬病夏治”选在什么时间最好?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古人认为,阳干之庚为肺金,庚日贴敷可补肺气。因此,贴敷选择在每伏的第一天是为了与天时相应,激发体内阳气。而一天之内,白天阳气盛,因此白天贴敷好,晚上不宜贴;因上午阳气初升,故又以上午最佳。
为什么不同的医院敷贴药物、时间和贴敷位置不一样?
虽然不同医院使用的敷贴药物可能不同,但所选中药均属温阳散寒类,主要功效是一样的。“三伏敷贴”本属中药发泡疗法,是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由于现代人,尤其是爱美的女士不能接受,故多数医院都对此发泡疗法加以改良,虽然保证了对局部皮肤不会造成过多损害,但与此同时疗效也相应降低。因此,多数医院采用每一伏连贴3天,或伏前加强贴、闰伏贴、伏后加强贴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临床建议患者应按疗程连续贴敷3年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贴敷位置也就是穴位的选择,是和所患疾病的种类及临床操作医生的经验有关,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临床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哪些人不适合贴敷?
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因为敷贴中药均具有辛温大热之性,以上人群使用乃是热性病热天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原有病情。
贴敷应注意些什么?
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海鲜,避免电扇直吹或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久待。贴敷后,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大多可以忍受。如果上述感觉难以忍受,须及时取下敷贴,并用清水冲洗局部皮肤。
错过三伏每伏的第一天,贴敷还能有效吗?
许多患者会问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忘记了当年的三伏时间,等想起贴敷时都已经是中伏或末伏了,这时贴敷还有效吗?理论上讲,三伏贴每伏的第一天上午贴敷是最佳时间,但不是错过了这个时间贴敷就没有效果了。这是因为,中药敷贴疗法本身就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不在三伏天期间也可以贴敷,什么时间都不晚,也会有临床治疗效果,故大家可放心贴敷。
三伏敷贴能拿回家自己贴吗?
临床上有些日常工作繁忙的患者,希望把三伏敷贴拿回家自己贴,这种做法原则上是不建议的,敷贴疗效可能会受到影响。由于种种原因确实不能按时前往医院而自己在家贴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保证自己的皮肤不易过敏;其次,对中医的穴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自行准确取穴(最好是初伏第一次贴去医院,在医生的帮助下取穴定位贴敷,并做好标记,这样才能保证贴敷位置准确,疗效才能得到保障,之后就照标记按规定时间贴敷即可);在家贴敷期间,若出现皮肤反应,尤其是严重的疼痛、水泡等,应及时就医。
在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伏敷贴”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减轻病痛的作用,但不能代替疾病的日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