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虱病和蝇类叮咬症的诊断和治疗
2018-10-21赵忠庆范玉国
赵忠庆 范玉国
摘要:牛体表常有牛毛虱和牛血虱寄生,牛毛虱以牛毛和皮屑为食,牛血虱则吸食血液,当寄生大量寄生时会引起牛皮肤发痒,严重的会发炎,既而影响产奶量。在牛体吸血的绳种类很多,这些绳类不同普通家蝇的舐吸式摄食方式,它们以吸食家畜血液为主而获取营养;除了引起动物的烦躁不安从而影响采食外,还可以引起奶牛机体贫血和传播其他疾病,如感染牛莫拉氏菌可引发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现介绍奶牛的虱病和吸吮绳类(牛皮蝇、人皮蝇、螺旋蝇蛆)叮咬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奶牛;虱;绳;叮咬症;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0-0099-01
1 牛虱病
临床特点:吮吸虱(如牛血虱、短鼻牛虱、牛颗虱和具毛管虱)的活动较叮咬虱(牛毛虱)要缓慢。除了引起瘙痒(此是叮咬虱所造成的唯一损伤)外,吮吸虱可以造成机体重度贫血、营养不良甚至死亡。虱病最常发生在冬季。分开背部被毛,肉眼就可以看见小的棕色虱,在腹股沟处无毛的皮肤上更容易发现。临床症状包括摩擦、啃咬、蹭挠患处以及患处皮肤增厚等。患病犊牛舌伸出,头伸向一边,这是典型的搔痒姿势。早期病例,在颈部可以看到由被毛形成的小的纵褶,由于啃咬可以出现小的有白色皮屑的无毛区。严重的病例,颜面部皮肤增厚,颈部小的纵褶变成很厚的皮褶。一些犊牛可能会因此导致生长停滞和贫血。癣病经常与虱病伴发,有的犊牛肩部可见由癣造成的早期损伤。肉眼可见卵圆形浅米黄色的虱卵(虫卵)黏在毛干上,尤其是在耳部。年龄越大的奶牛,其被毛越可能被虫卵覆盖。
治疗:吮吸虱虫卵需要2-3周的时间孵化,因此需2次治疗(间隔2周)即可见效。可使用亚胺硫磷或库马磷滴剂或粉剂,或将扑灭司林和胡椒基丁醚同时使用,或者使用司替罗磷喷雾或喷洒灭虫。单纯使用多拉克丁喷洒也很有效。对于严重感染的病牛,可以配合使用多种维生素进行辅助治疗。
2 蝇类叮咬症
2.1 牛皮蝇
叮咬症由皮下蝇和皮蝇的幼蟲移行引起。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损伤和脊髓麻痹,由于食道炎引起的食道阻塞和过敏性反应也可发生。
临床特点:有两种皮蝇(踵蝇),即牛皮蝇和纹皮蝇。这两种蝇均在四肢远端的被毛上产卵,孵育出的幼虫穿透皮肤,经过皮下组织移行到背部皮肤,它们在背部皮肤上打孔呼吸,之后形成包囊。皮下组织中的幼虫包囊能够引起光滑的皮肤肿胀,称之为皮瘤。经过4~6周的时间,皮蝇幼虫经过3次蜕变,浅自色的幼虫变成暗棕色的第三期幼虫,幼虫穿过皮肤上已有的孔洞,落到地面蛹化。在一些奶牛前胸背部的皮肤上可见到晚期的第三期幼虫,在腰椎背侧的皮肤上,有时可见由5个呼吸通道组成的一簇孔洞,其下生活着皮蝇的幼虫。皮蝇造成的损伤包括机体被皮的损害及牛害怕成年蝇导致的采食量的减少,少数患牛因脊髓腔内幼虫死亡引发的过敏反应而出现瘫痪。
治疗:全身使用杀虫药,如有机磷制剂(禁用于泌乳牛)或阿维菌素。在许多国家(包括英国),皮蝇是一种需要上报的疾病,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控制。
2.2 人皮蝇
临床特点:人皮蝇即热带皮蝇。据报道,目前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到南美洲阿根廷,在这些地区,人皮蝇病为牛群的一种主要疾病。人可感染该病。成年人皮蝇可在其他的许多昆虫(已报道有49种不同昆虫)身上产卵,当这些昆虫在牛体上吸血时,将虫卵转移到牛体。孵出后,幼虫很快钻进牛皮肤,并在皮下形成结节状的包囊一皮瘤。患病奶牛的身上有硬的皮瘤结节,尤其是在肩部和腹胁部,一般皮蝇引起的皮瘤仅见于肩背部。经过40~50天后,幼虫发育成熟,落于地上变蛹。在幼虫出现时,如果伴随继发感染,机体会出现严重的疼痛和不适。
治疗:同上述皮蝇病的治疗方法,一些品种的犊牛对该病具有抵抗力。
2.3 螺旋蝇蛆
临床特点:螺旋蝇蛆,成年蝇在机体的伤口、新生犊的脐部或蝉损伤的皮肤部位产卵。严重的损伤部位挤满了不同日龄的幼虫和虫卵,其中一些即将成熟,将落于土壤中蛹化。大量的恶臭性渗出物与大范围皮肤损伤为该病的典型症状。在南美地区该病较为严重,在南亚和北非地区也有发生该病的报道。
鉴别诊断:关键是鉴别螺旋蝇蛆与其他蝇的幼虫。成熟螺旋蝇蛆的幼虫为粉红色,长度为1~2cm,在每一节片的前部有成排的细黑刺。实验室送检时用70%酒精保存样品。
治疗:可以局部和全身使用有机磷制剂(喷剂、滴剂)和阿维菌素进行治疗,发生该病时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