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海县牛、羊产业的发展

2018-10-21李东亚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所有制变革发展

李东亚

摘要:东海县的牛羊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比重仅次于猪而占第二位。其中黄牛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肉牛产业举足轻重,位居草食动物首位。

关键词:牛;羊;所有制;变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S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0-0009-02

1 黄牛和水牛

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农村,黄牛和水牛主要作为耕牛使用,是耕地的主要役力。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被视为庄户人“半个家当”,耕、种、耙、拉、打、杂,平均每头耕牛每年要做190~200个工日。故农村传有“庄户无牛客无本”、“有地无牛愁死人”、“牛是农家宝,种地不可少”、“犋牛顷地”等农谚[1]。

1.1 所有制及饲养管理的变革

从私有一集体所有一私有。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为农户私有。1954~1957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和1958~1982年的人民公社化时期为集体所有。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牛又归农户私有。因此随着所有制的变革其饲养管理也随之变革。

1949~1953年,农民养牛一般没有专门牛舍,有的农户是人畜共居,每年5~10月以割青草饲喂为主,农闲时辅以放牧。也有些殷实人家盖有牛棚,并有石制的牛槽。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初级社时期,牛人股打价,归集体饲养,统一使用,牛舍多在晒场边上新盖的简易房台,饲养员多为年老而有养牛经验的农民担任,按劳动日记工分。是“大槽饲养,需要者使用,养、用分开”的模式。1956年农业生产高级社建立后,推广“谁养谁使,养用合一,包使包养”制度.实行四固定:一是固定编惧,二是固定专人使役,三是固定农具,四是固定工分。1958年,人民公社化,土地调整,耕畜大集中,缺乏饲养管理制度,没有坚持四固定,耕牛损失严重。

1961~1965年,为恢复发展耕牛,东海县狠抓复膘、保膘工作。即:对五成膘以下的要复膘,五成至八膘的要增膘,八成以上的要保膘。继续推行“集体饲养,养用合一”制度,还实行“三包”、“五定”、“三奖赔”政策,即“包草、包料、包工分;定耕作、定肥料、定繁殖、定膘成、定使用年限;增膘奖、减膘赔、繁殖奖、空怀赔,超产年使役奖,减产年使役赔”。直到20世纪70年代,也一直沿用这些制度。但有的政策不一定全部兑现。饲养员的工分报酬计法: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时期,采取包工制:一是大包小评,按季记工,一月一评;二是常年包工,年终总评;三是按留记工,每日一评。20世纪60年代,多以养牛定基本工,使牛者按件计工,养牛者以肥定工。20世纪70年代,饲养员报酬大多采取固定工分,按同等劳力工分增加20%。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养牛结束,牛又归农户饲养。由于饲草充足,饲养管理精心,耕牛有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少养牛大户。据1990年统计:东海县养5~10头有214户,养11头以上的有30户。

1.2 发展与饲养政策

东海县养牛业自建国以来到1990年。总的来说是“三升两降”。

建國初期,随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提高了农民养牛积极性。1953年1月8日县政府颁布了《爱畜运动的实施办法》。制定了保护耕畜政策,规定淘汰耕牛必须经区、乡证明报县批准。1954年县政府对二、三、七区耕牛全部进行炭疽病防疫注射。耕牛存栏迅速增加,到1956年东海县耕牛存栏达43772头,比1949年的13041头增长3.36倍,是东海县养牛史上第一次高峰。

1957年以后,农业社普遍存在买大牛,不愿养小牛,喜公厌母,光用不繁,使役过度,加之缺乏饲草饲料和管理制度不健全,耕牛严重掉膘而至死亡者屡见不鲜。群众反映“春天饿死、夏天热死、秋天累死,冬天冻死”。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还盛行“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观点,造成耕牛大幅度下降。尽管县委办公室于1957年1月15日发出《关于进一步保护耕牛的通知》,县人委于1958年6月5目发出《关于抓紧消灭母畜空怀的通知》和1959年4月5日发出《关于开展牲畜配种繁殖工作的通知》,以及1960年3月18日发出《关于开展大牲畜配种运动的通知》,但也没能控制耕牛下降的局面,到1960年末栏存耕牛有25580头,这是建国后养牛史上第一次低谷。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六十条”贯彻后,耕牛属生产队所有,大部分生产队都建立了饲养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兑现奖赔。1962年国家拨出耕畜贷款60万元,使穷队和畜力不足的队及时购买耕牛,秋天还发放了饲草贷款8万元,调拨了兑现饲草的煤炭50万kg,解决了缺饲草及燃料问题。1968年县委又进一步贯彻耕畜“自繁、自养、自用”的方针,并制定了奖繁政策。为了重奖繁殖,还实行“一条腿”奖,即繁殖一头幼畜奖励牛价的1/4。这一年有1367个生产队兑现了繁殖奖励政策,占东海县生产队的93.2写。同时东海县开展耕牛寄生虫普查普治工作。1964年又从贵州、湖南等地购买水牛,当时水牛已发展到1934头。1965年3月1日,县人委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牲畜突出配种和生猪防疫工作的通知》,并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部署和落实任务。为了搞好冬季护畜工作,于同年12月29日发出《关于从河工调回畜牧、饲养人员的通知》。1966年冬季在东海县开展耕畜“七四查政策兑现,五查学习情况,六查饲养员队伍,七查饲草饲料。一比饲养管理,二比草料管理,三比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四比积肥卫生,五比防病安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出台并兑现,使耕牛数量开始回升,到1969年栏存耕牛达52324头,是建国后耕牛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晨,养牛又不被重视,责任制不健全,奖励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从1970年开始,东海县耕牛又每况愈下,连续13年,到1982年东海县栏存耕牛37726头。这是建国后养牛史上第二次低谷。但随着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面积不断扩大,70年代水牛增长幅度较大。至1975年,水牛已超过万头,到1981年水牛栏存量已达12257头,这是史无前例的突破。从1983年起,土地承包到户,耕牛所有权归社员,全部转为户养,由于农户精心喂养,合理使役。牛群结构发生了变化,牛群质量提高,加之市场开放,激发了农民养牛积极性。耕牛栏存量又出现了回升,到1989年东海县栏存耕牛46737头,是建国后养牛史上第三次高峰。之后肉用牛逐步代替了耕牛。

2 奶牛

建国前东海县无奶牛,东海县食品公司于1958年从徐州引进黑自花奶牛20头,其中公牛2头,母牛18头。产鲜奶供应牛山镇居民、干部,后因奶牛感染结核病,到1963年全部淘汰。该公司到70年代又二度养奶牛,1970年从新沂引进黑白花奶牛19头,公牛1头,母18头,后因种马场转产养奶牛,于1979年9头母牛转售给东海种畜场。当时规模较大的奶牛生产场只有东海种畜场,该场于1979年10-12月先后从新沂奶牛场和县食品公司购进母奶牛40头,1982年又从徐州购进母奶牛45头,到1985年,该场奶牛已发展到289头,高产奶牛日均产鲜奶43kg。1988年该场建立奶品加工厂,日产奶粉最高达2.5吨。1987年东海县境内的自塔机场建成,为供应飞行员饮用鲜奶,部队机场饲养黑白花奶牛20余头,多余鲜奶一度少量供应地方,并曾加工牛奶冰棒对地方出售,后来逐渐淘汰,到1990年只剩下4头。1985年,张湾乡后湾村,养母奶牛16头,2年后因奶销路不畅而转售处理。80年代末,浦南乡浦北村吕恒祥养奶牛,夏秋放牧,1990年已有奶牛14头,公9头,母5头,所产鲜奶到连云港市出售。几年之后,东海县在石湖鄉建立了奶牛养殖小区,奶牛数量1000余头。

3 养羊

养羊业在东海县起步较晚。民国期间和解放初期,几个村方能偶然见到羊。1952年东海县存栏羊仅271只,其中山羊258只、绵羊13只。多数集中在西部丘陵地区的李埝、山饲养。20世纪50代初、中期,东海县养羊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在畜牧三产中处于次要地位。1956起,国家对山羊、羊皮、羊毛有收购政策,良好地销路推动了东海县养羊业的发展,而且山、绵羊同步发展,基本上各占一半。加之集体饲养,20世纪50年代末又从外地引进,到1958年东海县羊存栏量达到10175只,其中山羊4651只,绵羊5524只。这是东海县养羊史上第一次高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市场猪肉供应紧张,羊肉价格猛涨,部分农民出于“发羊财”的愿望,掀起了“养羊热”。山羊数量急剧增加,1962年东海县羊的栏存量达52964只,其中山羊为47346只,比1960年翻了8倍之多,但好景不长,1963年,羊肉价格骤然猛跌,年底山羊存拦量直落,仅有14003。到1964年只剩4513只。这一阶段,群众称之为“发羊财后倒羊霉”时期。这也是东海县养羊发展史上一次低谷。从1968年东海县养羊数量又开始回升。1979年东海县着手发展青山羊,开始在城头公社赵庄大队,石湖公社楚团大队搞集体养殖,在李埝公社山西头大队搞户养试点。1980年扩大到李埝、山左口、马陵山、青湖、桃林、横沟、驼峰、白塔等8个公社129个大队户养,年底青山羊存栏量16500只,向国家交售羊皮1280张,翌年在8个公社已有57个大队饲养青山羊,饲养量超过2万只,向国家交售羊皮2923张。后因羊皮销路不畅,青山羊下马,到1985年青山羊几乎全部淘汰。

奶羊于20世纪60年代群众开始饲养,但发展较慢,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奶羊发展才有新的起色。农村兴起用羊奶喂猪,提高了养猪效益。群众称之为“羊吃草,猪吃奶,人吃肉”,也有称之为“以草换奶,以奶换肉0"1989年东海县奶羊存栏达11000头。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养羊业跨上新的台阶,涌现出养羊专业村和养羊大户,如山左口乡后贤村,据1990年统计:户养20-30只奶羊的有181户,户养3140的有117户,户养4150只的有26户,户养50只以上的有6户。330个养羊大户共养9542,占东海县养羊1/5以上。东海县养羊的方式春、夏、秋三季以放牧为主,仅冬季舍饲,舍饲一般喂干草、树叶及农作物秸秆。羊舍多数比较简陋。放牧有两种形式:一是拴牧,户养少量羊者多用此法;二是群牧,户养数量多者用群牧E21。

参考文献:

[1]卜剑锋.牛高产高效养殖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2]刘涛.现代养殖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2.

猜你喜欢

所有制变革发展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卷首语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区域发展篇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