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8-10-21刘宪良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语文

刘宪良

摘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如果对事物丧失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能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激发;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3-0092-01

一、充分利用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學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把它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开场白中迅速定向,进入对教材重点的探求。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鼓起他们学习的风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运用语言的魅力为课堂导航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语文的魅力。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尤为重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因为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同时教师还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三、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例如:为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设计一个“错别字医院”专栏,把学生经常出错的错别字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让学生自愿报名当“小大夫”,给错别字“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对难辨的错别字,还鼓励“小大夫”“会诊”。这样“治愈”一个“病人”就消灭了一个错别字,而且“家喻户晓”,根治力强,“旧病…‘不易复发”。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信,才会有学习的恒动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作出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应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相信“我能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五、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六、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独特功用,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设计课件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一般来说,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但在应用时应注意声音的强度,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避免晦涩难懂的语言,消除紧张尴尬的气氛,创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总之,只要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很好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语文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