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致炫光研究
2018-10-21邓宇
邓宇
摘要: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各种光学元件的时候,除了正常成像以外,还有可能产生各种杂散光,形成光斑或者光圈等图像的现象,称为炫光。影响炫光形成的原因比较多,比如观察方向是否正对光源,透镜表面是否镀膜减少反射,透光孔徑是否过小,各光学元件光轴是否同轴等。通常的处理方法都是为了减少炫光,提高成像质量,只有少数艺术摄影采取形成眩光的状态拍摄。而我们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磁场对炫光状态的影响和如何加强炫光的效果,用于动态观测磁场。
关键词:磁流体;磁致炫光;磁力线
【中图分类号】TQ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3-0002-01
【正文】对于磁场的观察,一般是采用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来显现的,只能粗略观察到磁场的分布和强弱,无法精确测量。为了达到动态观察和测量磁场的目的,将铁粉更改为微粒更精细的磁流体液体,使用两片玻璃上下夹持,并用点光源从下方照射,在玻璃上放置产生强磁场的样品,如果有明显的炫光光圈儿出现,就可模拟显示磁力线的分布。实际操作时现象并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有必要针对磁致炫光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达到最初设想的实验目的。
首先研究一下磁流体的结构、特性和制备方法,然后根据实验目的的需要,制备相应特性的磁流体。磁流体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它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磁性,在重力和磁力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沉淀或分层现象。其主要成分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0纳米以下)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一种稳定的胶状液体。该流体在外加磁场作用时呈现出许多特殊的磁、光、电现象。与其他液体相比,磁流体具有以下特点:
(1)在外加磁场下,有悬浮在载体中的能力。
(2)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固体磁性材料的特性,有感应磁通的能力。
(3)超声波在磁流体中传播时,其速度以及衰减与外磁场有关,并显示各向异性。它的介电常数也是各向异性的。
(4)光通过稀释的磁流体,或磁流体的薄层时,会产生光的双折射现象。当磁化时,使相对于磁场方向具有光的各向异性,具有产生炫光的趋势,在这里我们首次将其定义为磁致炫光效应。
(5)在垂直磁场的作用下,会自发地形成稳定的波峰。
(6)磁流体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中,将流向并固定在磁场强度高的一方。
通常磁流体成分中磁性固体颗粒采用的有Fe304、Fe203、Ni、Co等,以水、有机溶剂、油等作为基液,以油酸等作为活性剂防止团聚。磁流体制备方法主要有研磨法,解胶法,热分解法,放电法等。
关于磁流体的理论很难像普通流体力学理论那样得到充分的验证。磁流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丰富的微观结构,这些微观结构对光产生不同的影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光的透射率和折射率,产生大的法拉第旋转、磁二向色散性、克尔效应、磁致炫光效应等。那么,磁致炫光的效应产生的微观机制是怎样的呢?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当磁流体薄层受到磁场的作用会改变自身形状为网状突起,从而形成透镜矩阵,产生炫光,随着磁场强弱变化的方向,能透光的网眼大小也依次改变,从而改变点光源的透射率形成一条曲线条纹,若采用环状点阵LED光源,则显现与磁力线分布类似的曲线图,通过测量某个局部区域的磁力线的线密度,可以定量测定磁感强度的大小。
正是因为磁流体具有以上各项优点和诸多不确定特性,我们才决定选用这种材料,通过大量试验性研究发现,不同材料制成的磁流体,拥有不同的特性,即使是同种材料制成的磁流体,溶于不同种基液中,其体现出的特性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加强炫光出现的效果,磁流体粉末的制备原材料采用铁氧体,制备方法采用研磨法,基液采用分子极小,透光率较高的精密钟表油,并加入有机溶剂稀释,仪器配套使用的各项器材可以做如下优化:玻璃板下层为超薄玻璃,上层为有机玻璃,光源采用改制的环形LED点阵光源,并为其配备可调直流电源用于调整合适的光强,光源与玻璃屏间距需要通过升降装置可调,达到最佳效果。至此动态磁场观测仪成功研制出来,其测量和计算磁场的方法实例如下:
1定标测量:采用磁感强度已知的标准样品放在测量区域测出磁力线的线密度。
2未知磁场测量:在同一区域更换已知样品为未知待测样品,测出待测样品周围磁力线的线密度的最大值。
3计算:由于磁感强度和磁力线线密度成正比,因此
4对同一样品重复测量六次,计算不确定度,并得到最终测量
结果:
动态磁场观测仪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们对磁致炫光效应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开辟了磁流体在教学科研和演示测量仪器方面的新用途,发扬了当前时代国家大力倡导的科技强国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物理演示实验教程》路峻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ISBN7-302-11094-8磁力线投影p134
[2]《工程物理学》诸葛向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8;IS-BN7-308-02120-3物质中的磁场p306
[3]《近代光学测试技术》杨国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9;ISBN7-308-01951-9散斑技术p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