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关联

2018-10-21宋焱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

摘要:幸福感源自于认识和感受主体的人,关联于个体人在群体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但无论外部影响因素品质如何,其关键还是在于个体的内部影响因素,也即主观心理感受和幸福感品味于认知。本文将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因素结合起来,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具体探讨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哪些影响和作用,从而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指导大学生提高乐观水平,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态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心理上的关系。从心理学上看,人际关系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其中认知成分是理性条件,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关系,反映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所有的人际联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主体的大学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象,亦可以是个体或群体。狭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与交往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基本条件和背景,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长的外在心理环境,具体说来包括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人际相处是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和周围他人共同生活,有相处融洽与相处紧张之分。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周围他人的相互交流和往来,有交往适应与交往障碍之分。人际交往是人际相处的前提和基础,人际交往的状况影响着人际相处的程度。而人际相处是人际交往的必然结果,其好坏程度又制约着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交往的内容。人际相处和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为个体的身心和谐创造了条件,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拥有幸福、高品质生活。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与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形式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讲,这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满意的)存在状态。这种体验到的存在状态,反映的是人们是否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而存在,以及这个正常存在着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达到了何种程度与水平。由此可见,主观幸福感既是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评价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的心理功能状态的统一。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幸福感标准的术语是Subjeetivewell一being(主观幸福感),是指主观心理感受,译为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目前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大多都认同Diener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人际关系温馨和谐则幸福感体验明显,而且乐于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的各方面心情愉快、心理阳光、行为积极。人际关系不睦者缺乏幸福感体验,并产生心理压抑和心理焦虑。

在一些大学生中,会存在人际交谈困难,人际交友困难,待人接物困难、与异性交往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满足和知足的幸福感,他们的情绪紧张、过于注重心理压抑和心理焦虑的负面感受,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环境中的幸福感元素感受麻木或迟钝,甚至于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和主观不幸福感。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中人际交谈困难,人际交友困难,待人接物困难既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比较突出的几个因素,也是大学生生活中必须面临的生活环境中的必然要素,他们必须面对和必然产生主观心理感受。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友、人际交谈出现较少的困扰时,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友、交谈方面处理比较好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被他人所认可和接受,自己在同学中有面子有人缘,会有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乐于与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沟通和情感分享,产生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可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而反面的教训例如校园冷暴力问题也可以说明人际关系对校园学生心理感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处于人际关系边缘化和被压抑状态的大学生门的信服感有何以会指数高呢?

既然良好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从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培养方面要重视起来,而且对待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给予不同方法和不同方面的关心和教育。要为每个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使之以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信服感来打好幸福人生的基础,并通过他们的种子作用,将它们的幸福感播撒到更多的民众之中,进而提高我国的全民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作者简介:宋焱(1978~)女,硕士,中共吉林市委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干部心理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4(2):96-100.

[2]邢占軍.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2002(5).58-61.

[3]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42-44.

[4]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
情商与销售业绩关系的探讨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解读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