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融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2018-10-21任冰莹吴丽
任冰莹 吴丽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域,对其行政规划范围内的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社会融入情况,探究存在的问题,从中窥探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社会公平;文化适应
一、征地前后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发现,在征地过程中,自然景观、空气质量均受到了影响,还产生了噪音污染。尤其是空气质量下降最为严重。可能是因为征地改造过程中,灰尘颗粒物较多,施工过程中也存在噪音扰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景观有所破坏。
社会公平感对于加快失地农民融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见图 2),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在收入分配政策、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方面不公平,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在医疗保障和住房政策方面不公平。这将直接影响到失地农民对“转型身份”的认同。其中,82.20%的受访者表示无最低生活保障,无失业保障的占80.51%,无养老保险占40.11%,无医疗保险占17.51%。
从中反映出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相关社会保障未能及时到位,普及率低,尤其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方面。存在各类资源分配不公,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制度保障等不公平现象。
二、幸福感的单项目评定
调查显示(见图 3),50.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一般,12.15%和1.98%的受访者认为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33.33%和1.98%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在影响总的生活状态的具体分析中发现家庭生活、休息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与总的生活状态呈正向相关,其中受休息时间影响最大。与邻居交往,居住条件和家庭收入水平与总的生活状态呈负相关,其中受家庭收入水平影響最大。
失地农民对征地后总的生活状态感受一般,幸福感不强,在影响生活状态的单项因子中,受休息时间的影响最大,家庭生活次之,可能是由于失地农民工作时长较长,休息时间较少,从而导致家庭相聚时间减少,影响家庭生活。
三、文化适应情况
对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是从自我认同状态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调查发现(见图4)在自我认同状态方面,超过10%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愿意与城里人交友”,不同意“愿意被知来自农村”,不同意“城里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将近20%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只有在“愿意与城里人交友”方面,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在心理状态方面(见图 5),感到不安、烦躁、孤独的受访者均超过10%,感到紧张的接近10%。
虽然失地农民“市民化”已经完成了身份上的转换,但心理上自我认同情况一般,许多失地农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适应城市生活,已经能做城里人能做的事,并不愿意与城里人交朋友,被城里人知道来自农村也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在融入过程中,部分失地农民在城乡融入过程中心理状态不佳,未能及时调整。
四、社会资本调查
调查发现(见图 6)在相互信任水平的改变方面,68.93%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变化,20.62%的受访者认为相互信任水平变好了,9.32%的受访者认为变差了。反映出在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相互信任水平变化不大,部分存在信任水平变差的现象。在具体社会资本因子的分析中发现,相互信任水平主要受邻里之间的信任支持影响,呈正相关,邻里之间的互惠也十分重要。
五、对策与建议
(一)保护自然环境,避免扰民现象
在征地施工过程中,重视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施工后,及时处理产生的垃圾废弃物。涉及可能扬尘扬土的相关工作时,尽可能选择对居民影响小的风向天气实施。涉及噪音较大的相关工作时,尽可能选择居民外出工作时间点,避免夜间扰民现象。
(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公平
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全方位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精准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是否实现良好就业,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升,生活环境是否适宜,消除其对生活的担忧和对未来的顾虑。确保经济补偿全部到位,相关社会保障切实跟进,按照城市居民的标准完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其享有与原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各类资源,能使失地农民感受到政府对其和原城市居民一视同仁。
(三)重视社区关系建设,提升社区整体凝聚力
多组织社区团体活动,鼓动群众参与,提升其归属感,增进邻里关系。社区居委会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为失地农民社区内相互交往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建立村干部与群众联系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关怀到每一个失地农民本身,增强其归属感和邻里信任感,多沟通多交流,努力为其排忧解惑。
(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结合社区当地特色,发展自身的社区文化,其中更多融入多元的城市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失地农民慢慢接受城市文化,对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有重要作用。设立文化窗、文化墙等展示平台,公示政府相关政策目标,提升失地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信赖度,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征地及相关安置政策,也可保障每一个失地农民了解自己应享受的权益,消除疑惑,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引导失地农民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合理宣泄情绪,及时调整心理状态,预防身心疾病,也可与大医院建立联系,建立起心理健康建设网。
(五)全方位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失地农民幸福感
结合失地农民本身的特性和长处,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扩大其就业面,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注重提高失地农民文明素养,注重对文明准则、现代意识、城市观念等的教育、宣传,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进行,促进“城与农”双向融入,得到社会积极的认同和尊重,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其幸福感。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分异规律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理论”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作者简介:任冰莹(1997~),学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社会学,公关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吴丽,杨保杰,吴次芳.失地农民健康、幸福感与社会资本关系实证研究.2009(02)
[2]吴丽,吴次芳,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指数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04)
[3]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与文化适应关系实证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