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症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8-10-21原丹丹张泽群何丹张家林韦晋
原丹丹 张泽群 何丹 张家林 韦晋
【摘 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症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住院患者均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实施科学化护理,观察患者病情转归。结果:经治疗,治疗组疗效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6%;治疗组疗效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症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2型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症;降糖通脉胶囊;电针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60-70岁的人群中,有超过11%的人患有夜尿症,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夜尿增多症更呈现年轻化趋势[1-4],到80岁时,夜尿症的患病率即上升到80%-90%,而且这个年龄段中近30%的人会每晚起床2次或以上,严重影响夜间生活质量[3,5,6]。而多尿又为2型糖尿病(T2DM)临床常见的典型症状之一,夜间多尿是指睡眠中尿液产生过多,24h总尿量基本正常,属正常尿量范围内的昼夜排尿变化。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使患者频繁的从睡梦中醒来,深度睡眠时间减少,并导致白天嗜睡、抑郁症状、认知功能障碍等社会心理障碍,使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下降。此外夜尿症还是泌尿系统疾病和肾疾病的常见的病因。[7]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龄最大79岁,年龄最小48。治疗组男性为27例,女性为18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3.3±9.6岁,糖尿病病程6.57±1.65年,夜尿增多症病程4.16±0.85年。对照组男性为30例,女性为15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5.2±9.3岁,糖尿病病程6.35±1.25年,夜尿增多症病程4.32±0.6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2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诊断标准,夜间多尿症诊断参照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ICS)的定义的定义[8]。夜尿症是指患者迫于夜间尿意需要起床排尿1次或1次以上,并且每次均中断睡眠 。目前ICS暂未对尿量等指标作出具体标准。
1.3排除标准 排除尿路感染;排除合并有心、脑、肾系统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者。
2 护理方法
2.1一般常规护理
予内科常规二级护理,糖尿病饮食。监测患者空腹及早餐后2小时血糖和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2.2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剂量,详询患者既往疾病,嘱患者按时、定量服药,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咨询护士或医师。
入院后均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1)患者维持基本降糖、降压治疗。
2)对照组:六味地黄软胶囊(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1171)3粒、2次/日,口服。治疗组:患者除服用六味地黄软胶囊外,还接受电针治疗:伟力电针治疗仪WLTY-2000(具体选穴为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丰隆、双涌泉)。
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对专科护理进行科学统计评价
2.3饮水护理:合理安排饮水时间,在睡前尽量避免饮水;须晚饭后服用的药物尤其是利尿剂应尽量调整服药时间为晚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入睡前避免饮用酒精、咖啡、茶等饮料。
2.4运动康复护理:下午及睡前建议患者抬高腿部可减少水潴留;鼓励患者延长每次排尿的间隔时间;指导患者做提肛训练,每次10-15分钟,每天3次以增加膀胱括约肌和排尿神经的功能,进而增强自身控制排尿的能力。
2.5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及其他情况,如家庭情況、饮食习惯等,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针对患者异常负面情绪,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静坐、听轻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主动与患者亲友联系,共同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战胜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情绪。
2.6饮食调理:及时、科学指导患者在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避免食用酒、咖啡等易引起疾病复发的食物及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2.7出院指导 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可在患者出院时交代患者及家属本病治疗的长期性,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本病的影响。出院后护理人员分批次电话随访,提醒患者门诊复查,并记录病情进展情况转主管医生以修订治疗方案。
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2/3;有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在2/3- 1/3之间;无效:治疗后夜尿次数减少不足1/3。
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经SPSS17.0软件处理,P<0.05表示组间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治疗组显效有3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显效有2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11%。两组数据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症常归属于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目前膀胱过度症西医治疗主要给予具有竞争性M胆碱受体阻滞作用的托特罗定片加谷维素治疗(但由于胆碱受体阻滞剂的选择性较低,在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同时,也抑制了唾液腺、汗腺、泪腺的分泌,因而会造成口干、眼干、皮肤干燥以及尿潴留等副作用。[9-11]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兼素体阴虚,加之后天饮食失节、劳欲过度、情志失常而致。中医本无夜间多尿症的病名,尿频可归于中医“淋证”、“虚劳”、“虚淋”的范畴。肺失肃降,脾失运化,肾失开阖均可导致小便的异常。尿液的储藏与排泄主要依赖于肾与膀胱,《素问·宣明五气论》云“膀胱不约为遗溺”,“水泉不藏者,是膀胱不藏也”。《诸病源候论·遗尿候》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水故也”。另一方面,从经络来看,肾与膀胱相表里,当肾失封藏固摄之权,膀胱失约,水液代谢失调即出现频数、遗尿、余沥不尽等。主要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肾气化功能与尿液的生成、排泄有直接相关,调节水液的平衡。肾阴虚则水液无所主,膀胱气化失司,夜间属阴,是故夜尿频多。
六味地黄软胶囊底方为六味地黄丸,未用济生肾气丸之桂附等温阳之药,考虑消渴之日久,伤阴耗气,并结合电针结合针刺益肾缩脲、补命门之穴位,共奏益气养阴、补肾固涩之功,内外兼治,标本兼顾。
基于糖尿病及本病的临床特点,在基础护理工作的前提下,遵循中西医康复理论,笔者指导患者加强患处功能康复训炼。在整个辩证施护过程中,使护士主动参与到专科护理中,系统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用药指导、运动康复锻炼、饮食调理、饮水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环节,多措并举,使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总结本次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夜间多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者減少夜尿次数,改善睡眠质量,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Sommer P , Bauer T, Nielsen KK, et al. Voiding patterns and prevalence of incontinence in women[J].Br J Urol,1990,66(1):12-15.
[2]Sommer P ,Nielsen K , Bauer T , et al. Voiding patterns in men evaluated by a questionnaire survey[J].Br J Urol,1998,65(2):155-160.
[3]曹群朵,罗艳芳,何桂香,等.深圳市夜尿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3:16-18.
[4]王伟,陈山,闫伟,等.北京 50 岁及以上男性夜尿患病率调查[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4:3947-3950.
[5]王磊.上海地区人群夜尿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1.
[6]Zhang X,Zhang J,Chen J,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nocturia and nocturia-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Urologia Internationalis,2011,86(2):173-178.
[7]关志忱.夜尿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489
[8]Van Kerrebroeck P,Abrams P,Chaikin D,et a1.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in nocturia: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z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J].BJU Int,2002,90(Suppl 3):11-15.
[9]李日清.酒石酸托特罗定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2011,11(5):73-74.
[10]雷丽芳,孙健,邓秀红.中药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老年夜尿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632-633.
[11]代睿欣,王昭辉,林高,等.益肾健脾疏肝解郁法治疗老年女性特发性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临床初探[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3:18-20.
作者简介:
原丹丹,护师,2013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护理系,西安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曾先后在重症、儿科等临床科室工作,现工作于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能熟练掌握各种临床操作技巧。
张泽群,(1992-),女,汉族,陕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何丹,(1992-),女,汉族,陕西中医药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张家林,主治医师,中医临床硕士,西安市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陕西省名中医裴瑞霞主任医师),国家二级营养师。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工作单位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陕西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建设成员。先后参与省级课题5项,参与出版专著2部,已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韦晋,(1989-),男,汉族,2017年师承于陕西省名中医裴瑞霞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及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