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协同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18-10-21赵建波
摘要: 探索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构建“技能奠基、创新提效”技创递进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关键词: 創新能力;校企协同;企业岗位;培养路径
一、研究意义
高职机电类专业现有创新教育多停留在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上,课程内容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案例,创新实践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客观情况是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弱。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企业实践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不佳,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创新能力循序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探索研究构建“技能奠基、创新提效”技创递进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
二、实施办法
1.校园创客培养机制,夯实创新基础。按照“创新课堂强意识,创意设计拓思路,专业社团积经验,创新竞赛验成效”的思路,以创新案例丰富通识创新教育,以参与一个专业社团、一次创新调研、一次创意设计、一个创新项目、一次创新竞赛构建“五元互补”培养机制。
进行创新课程与专业课程“创新项目双嵌入”的教学改革。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创新课程中嵌入从企业岗位创新项目开发的专业创新案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教育模块,将培养创新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和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五元互补、分类培养的“校园创客”实践教学体系。在兴趣小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分兴趣、分类型、分方向成立学生专业社团,实施学生主动参与“一个专业社团、一次创新调研、一次创意设计、一个创新项目、一次创新竞赛”的“五个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营造浓郁和谐的创新生态环境,引导学生实现从创意到实践的转化。制定《校园创客评价与学分置换管理办法》,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创新竞赛、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均给予学分认定,将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以学分形式加以固化和系统化,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五元互补、分类培养的人本化“校园创客”实践育人体系。
2.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产教互融,与知名企业联合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站,开展创新人才校企共育、生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应用技术互助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协同制定、教师员工协同创新等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融、责任共担、成效共享”的协作格局,搭建师生项目创新教学和实践平台。
图1三阶递进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3.在“岗位项目创新”、“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实施项目成果转化再提升,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站进行优化和转化,学生在企业跟岗、顶岗阶段团队协作创新,全程跟进成果转化全过程。学生记录和解决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对项目成果进行科学总结与凝练,将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与专利等,通过收获实践创新的快乐与果实,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将企业项目案例重构优化后应用于课堂中的案例教学,使整个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形成有效闭环,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构建企业创新项目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系部主任对生产副总(总工);专业教研室主任对车间主任(班组长);专业教师对接企业师傅,从项目选题立项、团队组建、过程实施、成果验收全过程实施三级联动、分层对接、逐级落实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依托岗位创新与成果转化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站全程协调、过程管理校企三级联动,确保培养路径三段贯通。
4.以企业岗位为平台,实施“技能奠基、创新提效”项目化专业教学,以技能培养奠定专业能力基础,以岗位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成效,技能与创新递进、创新与转化一体,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以岗位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站、企业技艺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以技创递进为目标,以应用技术改革为重点,聚焦设计创意、工艺创新、技术革新、技能传承,开展“成果导向、项目驱动”岗位创新实践,培养岗位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融入企业实践全过程,促进学生岗位技能与创新能力双提升。
三、总结
本文研究了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教育校企双主体协同、双平台互补;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实现了岗位创新与成果转化校企协同创新工作站全程协调、过程管理校企三级联动;专业核心课程分模块实施项目化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专业能力基础;构建了“技能奠基、创新提效”技创递进教学模式,实现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解决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简介: 赵建波(1980.11-),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