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提升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2017-02-13张辉强西怀许伟王学川李闻欣强涛
张辉+强西怀+许伟+王学川+李闻欣+强涛涛
[摘 要]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课题组以轻化工程(皮革)专业为样本,介绍专业结合自身优势,依靠校企协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方面的一些做法。新模式对工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卓越工程师;轻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4-0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称卓越计划)借鉴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
我校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结合轻化工程(皮革)专业的特点,尝试通过多途径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探索优化轻化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的措施,以利于专业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一、卓越计划对轻化工程专业的意义
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多科性大学,学校发展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轻化工程为该校的特色专业。轻化工程专业于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对轻化工程专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学院面对近年来的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等情况,积极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对生产技术骨干、研发人员需求迫切,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对于新入职的大学生,企业需根据岗位需求,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这种情况也反映出学校教学环节较实际生产滞后,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双方均应共同探索的课题。
二、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定位
轻化工程专业立足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可解决校企在人才培养、定位、认识差异等方面的难题,促使学生按照企业、社会的需求顺利成长,少走弯路,实现校、企及学生三方共赢。
(二)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
学院根据专业的实际特点,经多次讨论,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修改。主要对大一和大二学生在校进行大类公共课的学习进行调整,将专业基础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将“3+1”的教学模式变更为“2.5+0.5(校外)+0.5(校内学习)+0.5(校外)”,即保持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总学时不变,但将其他学校多采用的连续在企业实践1学年的模式分成两个学期进行:把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提前至第6学期,此时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刚结束,第7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部分专业课程,第8学期学生重新回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直至毕业答辩,毕业。
对培养计划调整的原因在于考虑到学生就业。招聘单位大多在每年的11月份至寒假前到学校招聘,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将错过招聘会,以致影响就业。经调整的培养方案结合了学生在第7学期就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就业选择,使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可以避免下一届学生和上一届的学生在同一家单位实习,造成企业的接待困难。
(三)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规划
1.压缩基础课程
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进行压缩,适合企业讲授的课程均在企业讲授,教师为企业相关部门的主管,也可以举办企业技术的讲座,授课时间一般在晚上或周末。由于基本为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在现场找到对应的答案或例子,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讲授效果非常满意,教学效果良好。
2.缩减实验课程
针对在企业实践时间较长的实际情况,去掉了卓越班学生的生产实习及认知实习环节,缩减了部分分析环节的实验课时,将专业外语、分析化学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调至第7学期进行。课程学时的调整,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3.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
为了配合学生在第6学期实践的需要,对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制革工艺学湿加工部分内容放在学校讲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将干整理部分的内容转至企业讲授,结合现场教学。在企业的教学环节授课效果较好,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增加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实际中找理论,拿理论分析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及理论分析能力。
三、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
(一)企业教学环节
1.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教学
校外的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学校师资力量为主,课程设置全部结合实际生产。教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授课,穿插在车间现场教学,与学生互动多,学生提出了许多实践环节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强烈,教学效果比在学校进行纯理论教学的方式要好。
学校教师在企业也对企业员工进行一些基础理论方面的培训,校内外的师资力量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交流频繁,相互受益良多。
另外,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院将青年教师的生产实践与到企业授课相结合,青年教师在空余时间为学生授课,也可在企业生产环节进行实际生产,了解最新产品的加工过程,提升实际生产能力,更新专业实践知识,有利于增强青年师资的实践能力,开阔专业视野。
2.企业技术主管授课及企业导师制
企业的授课环节中,技术主管及管理部门主管非常支持,亲自为学生授课,讲授关于企业管理、生产控制方面的课程,授课内容全部源自企业日常管理及亲身体验,这对他们来讲驾轻就熟,且非常吸引学生。
企业导师也承担了卓越班学生的教学任务,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也结合实际经验,给学生讲授企业管理、机械、工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在学校根本无法理解或掌握,而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就较容易理解抽象、复杂的专业问题,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提升较快。
学校还聘请了校外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活进行指导,对学生在生产实际经验、为人、做事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其顺利度过在企业的实践过程。
(二)卓越班学生日常管理
1.企业生产考核
实行每日晚点名、课堂点名、教师与学生同吃住、企业班组长考核、安全教育入宿舍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考核,有效保证了学生的思想稳定、生产安全。
2.授课教师兼任辅导员
实行授课教师负责制,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密切无间。教师及时收到学生关于教学及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安全、思想动态等方面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3.企业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授课教师每节课考核,点名,保证了学生的到课率。企业的讲座,学生必须参加,教师随时进行考核。
采用提问、讨论式教学,有问题,现场解决。提前介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也促进了师资力量的提升,同时,更好的满足了高校教学过程的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4.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探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有意识的下放一些管理工作,在学生班委会的基础上,抓学生骨干,提出“一帮一”的办法,让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1名性格相对较为内向的学生,在企业、社会调研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将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有效提升校外学生的管理效能,发挥学生的潜力,锻炼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也符合卓越计划的定位与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5.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与企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层等各个层面、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人打交道的过程,是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其顺利度过毕业后的不应期,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生活,从人长期发展角度看,这是学生社会属性及人的个性成长的必由之路。
鼓励学生融入企业,融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企业员工一起生活、工作,教育学生放下大学生的身段,虚心向企业的技术工人、操作工学习,将自己视为企业员工,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前熟悉1年后的实际工作环境。
在做好日常生产的同时,我院注重加强校企间的文化交流,学生组队参加企业的职工运动会、拔河赛、郊游、五一联欢会等活动。校企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个人,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距离拉近了,熟悉了,很快就融入了企业的氛围中。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学生人格、思想的全面成长。
(三)加强与企业沟通,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保障卓越计划实施
在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面对行业小、企业远离实践基地、大型企业少的特点,我院一方面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和基本构想;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对培养计划的模式进行了调整,兼顾学生在企业的培养及择业。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和企业沟通,从校企双方实际需求出发,探索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可行实施途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行双休和轮岗制,晚上和周末空余时间上课;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轮岗后可以适当定岗。
另外,通过人才培养带动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发挥学校教学可以服务行业的作用。
(四)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1.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中,“工”、“学”比例与尺度的把握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学生实践尺度把握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校企双方的合作。实践时间太短,企业感觉学生是在参观;实践时间太久,学生在企业实践可能会变为短期工,体力劳动过重,理论学习的时间过短,就会失去实践的意义。另外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平衡对实践的抵触,正确对待实践,认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实践环节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一些带有实践性、理论性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实践过程不会太枯燥。
2.合作企业积极性调动与利益的保障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利益保障,让企业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培养与使用结合,不能把企业作为单纯的培训基地。企业如果没有人员使用的自由,便会失去动力。这样的话,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会失去长远利益的交汇点,企业感觉学生是在给企业的生产带来麻烦。如果要让企业感觉“烦”有所值,留得住学生,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基地,就应该照顾校企双方面的关切利益。
另外,从政策层面,国家应该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扶持,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如果没有达到企业留住大学生的期望值,那校企合作的基础就会变得十分脆弱,毕竟,大学生就业对企业是最现实、最迫切的一件事。
3.对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关注
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整也是关键之一。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授课,但学生心里如果有抵触情绪,学习效果就会打折扣,顶岗实习过程中也容易发生意外。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实践环节的感觉会由好奇、新鲜到枯燥、逆反,直至风险高发期。同时,伴随就业、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加关注。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提前体验就业的生活,可能产生落差大、反差大心理情绪,可能产生对大学生活的失望情绪,加之大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社会阅历不够,从美好大学生活突然到现实生活的不适感,烦闷情绪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需要心理辅导介入。
学生厌学情绪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穿插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信心,而不会在压力面前选择逃避。
结合心理调整的需要,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缓解由于体力、就业等多方面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和工厂员工关系,加强协调,防止学生与企业员工关系紧张、发生摩擦或者发生情感纠葛。
4.校企和谐关系建立的关键是双方核心利益的相互关切
最好的合作结果是,企业从卓越班选用自己想要的人才,学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成长平台。学生在企业提前接受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企业,什么是企业的真正需求,回到学校后,重新充电,找到自我的定位。这样的成长模式有利于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的顺利成长,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我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参与,从而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并让学生、学校逐渐接受,达成三方的相互理解。
共建培训基地,以师资培训、科研项目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纽带,互惠互利。笔者通过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产生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为对其他的工科类高校卓越计划推进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为更好的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提供一些思路。
另外,通过卓越计划实施,总结归纳,以期寻求到一种保障学生成长、兼顾企业利益、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论
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可保障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校企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在卓越计划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配备一定数量的校外辅导员,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在工学交替环节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利益的保护,也要关切企业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困难,两方面携手,才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内容,强化手段,是快速提升学生工程技能的前提与关键,对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高素质的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该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对高等学校的其他工科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廖隆理,王坤余,但卫华,等.轻化工程专业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四川皮革,2000(5):50-52.
[2] 王强,范雪荣,王平,等.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浅议[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46-50.
[3] 许伟,强西怀.提高皮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8(10):161-163.
[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5]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6]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