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听语言在商业化纪录片中的运用尺度探究

2018-10-21龚桂沅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感染力真实性

龚桂沅

摘要:本文主要以当前较为成功的类型商业纪录片为例,来分析研究商业化纪录片中视听语言运用特点及尺度把握,试图寻找商业化纪录片在真实性与视听审美之间的平衡点。不难发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电视纪录片取得较好的收视和口碑后,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进程及制作水准的提高越发迅速,近几年数字媒体平台涌现大量不同题材的商业化纪录片,商业化运作及大众认可取得一定的成功是无需置疑的,但是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似乎多数商业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已经开始偏离了纪录片的核心特征—真实性,同时,笔者随机进行的访问调查中也发现,部分非专业人士也能感觉到,商业化纪录片已经越来越缺少真实的感染力,更多的是调度,编排,以及娴熟的镜头语言。

关键词:视听语言;商业化纪录片;真实性;感染力;尺度把握

既然将纪录片定位为商业化视听作品,那么创作人员或制作团队应该清楚纪录片不仅仅是一种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作为商品的纪录片,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符合大众口味的选题,精良的制作,以及后期运作成本、好运气等。但是当我们过于为了达到商业化目的的同时,在制作环节就难免有用力过猛的问题出现。视听语言过度运用在带给我们较好视听感受的同时,往往也就不免丢掉了很多内容真实性的呈现。

一、我国商业化纪录片的发展与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纪录片商业化道路的探索,80年代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栏目纪录片得较好的收视与口碑;90年代的电视栏目纪录片《东方时空》也曾一度深入人心;再到21世纪初的《英和白》、《幼儿园》等一批较具代表性的独立纪录片,获得了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认可;但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我国纪录片商业化的发展速度在2010年之前的三十年里相对缓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制作经费的来源问题;题材的选择及制作水准的问题;商业化运作模式单一的问题等。

我国纪录片创作人员与制作团队在探索纪录片要拍什么?观众要看什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费与技术支撑对于纪录片商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从电视栏目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在影片本身及商业化上都较为成功的影片,如《最后的棒棒》、《人间世》、《大国重器》、《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第三极》、《方绣英》等。在2010年至今上院线的纪录片接近50部,总票房约6亿元,超过千万的影片就达12部,其中纪录片《二十二》票房过亿。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大众对娱乐视听节目的诉求也在多元化,数字媒体时代下视听作品的传播渠道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媒体,已经发展到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网络电视等,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时观看视听作品。就像双刃剑一样,数字媒体技术对我国纪录片的制作与商业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我国纪录片商业化发展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大批量高产娱乐综艺节目的冲击;网络自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外来视听作品的介入;出现更多参差不齐的影片,影响受众的选择判断;快节奏的时代背景等。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商业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分析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视听艺术借助科技的力量获得了一次次飞跃,视听语言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视听语言作为展现影片内容及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纪录片的真实性与社会价值。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对近年来较为成功的商业化纪录片视听语言运用进行探讨性的分析,分析以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为前提,主要从视觉语言运用、听觉语言运用、传播渠道与载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对相关影片专业性的认可与肯定的前提下,尝试找出视听语言运用方面的些许不足与用力过猛的地方。

(一)视觉语言运用分析

视觉语言的运用主要在镜头语言,包括了景别的运用、构图、光影、色彩、镜头的运动以及场面调度等,这里以大型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为例,对其视觉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人间世》系列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发了观众、媒体、以及医疗界的热议,随后获得了多项纪录片大奖,就连央视《新闻联播》也对《人间世》做了特别报道,《人间世》成为“现象级”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从题材选择、策划、制作、叙事、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总觉《人间世》的镜头语言相对于同题材纪录片《生门》而言,在景别安排,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等方面都有些过度运用,这的确会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增强视觉冲击力,但是会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在看一部节奏紧张的医疗题材电视剧,这样反而丢掉了纪录片本该具有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就难以更好的达到内容的情感共鸣。

(二)听觉语言运用分析

一部视听作品的听觉语言主要包括了人声、音乐、音响三个部分。听觉语言的合理运用与视觉语言运用相辅相成,才能够更好的传递视听艺术的内容信息与情感表达。在《人间世》系列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结构以及第一视角解说形式,让影片增色不少,会让人想接着看下去,这是其他纪录片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幾乎每一集都在需要的环节运用了音乐来渲染烘托氛围,这是专业制作应该考虑的地方,但是笔者却认为像《人间世》这一类题材的纪录片,被记录人物的故事与事件本身就已经非常让人动容、惊醒、真实了,此时用来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显得无力和多余。有人曾说:“最厉害的表演就是不表演”。的确如此,就像我们在看监控摄像头拍摄的凶案现场和电影中凶案现场带给我们的冲击力是不可比的。

这里无非就是真实感的不同,前者是没有表演,固定机位长镜头,同期声,后者则是景别的运用与切换,音乐、音效的铺垫等专业的手段再现,以此来看过而不及。

(三)传播渠道与载体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视听作品的产出总量飞速上升也参差不齐,其传播渠道与载体也呈多元化趋势,大众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与视听内容选择上显得麻木且困难,网络媒体平台,移动端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大众在选择要把时间花去看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花了眼,而纵观当下主流的视听节目以及短视频、在线直播,大多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娱乐、无内容,有精良制作水准的平台所呈现的节目也过于模式化的制作,例如《二更》平台的短纪录片,的确迎合时代口味,但却难有真实和走心制作带给影片本身的生命周期。故笔者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或者说任何时代,只有不脱离生活实际的故事与作品才能在走的更远,才能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

三、视听语言运用力度的把握及建议

当然,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商业纪录片,他们的视听运用技巧也会有所区别。根据题材类型,相对应的去权重去权衡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比重,切勿用力过猛。如:《人间世》、《生门》等医患题材系列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更多的应该侧重于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矛盾等,真实性与纪实性显得尤其重要;又例如《秘境神草》这类讲中药材文化的纪录片,在展示中华上下地大物博、中国中药材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通过小人物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那么这类型的纪录片的确可以通过景别、角度、光影、色彩、景深、场面调度、以及气势恢宏的音乐给人视听上的享受,但是我们发现,缺少真实感带给观众的力量与情感,归因于过度运用了视听语言的技巧,场面调度,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白都过于脱离实际的生活,切记过度运用调度、镜头剪辑、音乐包装、台词的设计等。

四、结语

整体来看,我国纪录片商业化进程在不断加速,较好题材选择和日益精良的制作水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也逐步找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纪录片相对于电影或者其他娱乐节目,有自己的价值和社会责任,作为纪录片的创作人员和制作团队应该在清楚只有更好的使纪录片商业化也才能更好的传播,才能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纪录片的制作以及视听语言的运用始终不能脱离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否则过而不及。笔者才疏学浅,仅希望对纪录片创作人员提供些许参考,文章仅为个人观点,有诸多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及指正。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感染力真实性
Pygmalion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
愚蠢的人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