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本位”视野下的“读写一体”阅读教学策略
2018-10-21贺斌源
贺斌源
继2014年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发表《关于当前语文教学转型及一些问题解决的专题报告》讲话之后,阅读课教学的改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时下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但与此同时,“为了语用而语用”“为了写而写”的焦虑也一直困扰着一线的语文教师,阅读所获得的各种美好与强调写作的语用价值似乎形成了一种水火不容的矛盾。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本位”视野下,以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载体,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会贯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经过自己的学习及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方法,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分享,以求共研共进。
首先,我们在多次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读”“写”之间那种固有的对应关系。“读”是外部信息的输入,“写”便是内部信息的输出,“呼吸”之间,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甚至可以深入到每一个细小的读写环节中去。
一、由“读”学会命题的方法
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与时间赛跑》;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蟋蟀的住宅》;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读的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二、由“读”明白选材的独到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多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三、用“写”深化课文的理解
正如先前所述,阅读课上的“写”若是设计得当,定能深化“读”的感受。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只设计了“读和写”两个学习活动。
师:课文的开头有个什么词?
生:真好!(教师板书:真好!)
师:作者冯骥才为什么说“真好!”夸什么真好,好在哪儿?
(生边默读边思考,并作交流)
师:从刚才的读书中,我们知道了作者非常喜欢小珍珠鸟,对它照顾得很好。假如你是小珍珠鸟,你会对作者有什么评价呢?请你写下来。
教学中,于老师抓住一个词“真好”巧妙串联起两个学习活动,由读到写,以写促读,让文本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材料,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用“写”体悟表达的奥秘
(一)写思路图,悟文本构思之巧
长期以来,学生在阅读中不容易自主把握并体悟文本构思之妙。如何突破呢?我在自己实际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课堂中,尝试了运用了“思路图”进行读写迁移,收效显著。例如,在学生学习《匆匆》一课前,让学生绘制思路图,进行自主预习,捋清文本叙述内容及脉络。这既是画,也是写,更是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思维成果。接着在阅读教学课上,引导学生复述自己的思路图,发现文章“首尾呼应”的构思之巧以及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文体特征,交流自己发现的细节亮点,再修正。最后让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思路图,并以此为梯,进行全文背诵积累。当学生在阅读课上已經能熟练运用撰写思路图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同样借助撰写思路图的方法,把自己的习作构思写下来,并通过对思路图的反复调整修改,促进自己明晰自我内部构思活动。由此一来,读与写便相得益彰了。
(二)读写迁移,悟文字描写之妙
1.遣词用句
有些课文中用得精彩的词,在仔细玩味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和应用于写作,不仅可以在阅读教学时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探究其使用的妙处,还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象声词的使用、语气词的使用、量词的正确使用、正确使用代词、近义词的准确运用、用词有变化。
此外,课文中句子的表达特色也是教学中颇值得关注的。譬如:警句格言、修辞手法、关联词语、长句短句组织、句子变化、强调作用等。通过“读写一体”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体悟、学会如何突出句子的重点意思,并且将句子写生动。
2.表达技巧
在文本表达技巧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虞大明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就有这样一个“教语文”的片段。
师:萧红所写的九件事中,写得最具体的是——
生:铲地
师:说话要有依据,凭什么说“铲地”写得最具体?
生1:铲地写的节数多,有九个小节呢!字数也多。
师:对,以后如果我们要写具体一件事,就要多写写几个小节,多写点字。
生2:“铲地”这一段中有我与祖父的对话,其他事情的叙述中3没有。
师:对!同学们记住,我们在写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抓住对话来描写,那就能把这件事写得比较具体。
周一贯先生在1994年出版的《语文教学训练论》一书中就曾指出,“‘训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规律;‘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训和‘练的关系体现了教和学的关系。”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清楚看到学生在虞大明老师引导下经过“例证辨认”、“规则概括”(即“训”),掌握了如何将一件事写具体的表达技巧,无痕的实现了由“读教材”到“写作文”的迁移,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继续开展更好的“练”。这也堪称“读写一体”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的典范。
“水晶帘动微风起”,在“语文本位”这教改微风的轻拂下,“读写一体”的阅读教学策略,在经历反复课堂教学实践的洗礼后,愈趋成熟。相信努力探究的最终,回馈给广大师生的,必定是“满架蔷薇一院香”。
参考文献
[1]李桂兰.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的策略[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582310100enqr.html.2009-09-14/2015-04-16.
[2]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