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对话有效设计领航有效音乐课堂
2018-10-21张秋萍
张秋萍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显性的对话给予学生课堂中思想、情感与认识上的充分交流、合作与共享;教学设计时,教师与课标、教材、学生和作者四者的隐性对话,为课堂教学“把握方向”、“定准基调”、“选择学法”并“突显要素”,从而能设计适宜的音乐教学活动,让老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营养配制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完整演绎歌曲,还能体会到音乐要素赋予这首歌(乐)曲的美感,真真正正在音乐课堂共享音乐学习的“营养大餐”。
一、与课标“对话”,把握方向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阐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明确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还指明了中小学音乐的主要内容和各学段的具体要求。读懂了音乐课程标准就能指引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把握方向,明确年段定位更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的适切度。
如:小学音乐教材歌曲《跳吧,跳吧》一课,我根据课标基本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设计了从舞蹈导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发展听觉,引导编创,体验音乐的平台,采用聆听、模仿、编创、听辩等教学手段,通过舞蹈体验→歌曲体验→对比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表现歌曲音乐风格,并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的教学思路。
这些适切的教学目标都是建立在和课标的积极对话和用心品悟之上,把握课标方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发展了他们的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二、与教材“对话”,定准基调
教材是音乐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音乐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参和教学光盘。与教材对话也就是要与编者对话:本单元人文主题的选题是什么?教学内容有什么?编者编写的意图有什么?该篇在模块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要教什么?怎么教?等等。
归纳小学音乐教材第3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在与教材对话中清晰地掌握了本单元传授的内容和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以本课欣赏乐曲《青蛙音乐会》为例,我们通过教学内容分布表定准了本课基调:基于聆听体验的探究和创作活动。并设定了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的教学重点,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行音乐创作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通过谜语导入和歌曲复习,回顾感受了青蛙的特点及其音乐形象,为作品聆听做好了铺垫→再引导学生初听全曲感受了乐曲的音乐形象,并给乐曲曲名留白,给予了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接着通过聆听乐曲第一段,感受了音乐描绘“青蛙齐鸣”的奇妙效果,引导学生用人声和打击乐随乐曲节奏摸拟了青蛙的鸣叫→紧接着分别聆听了乐曲第二段和第三段,引导学生感受了乐曲抒情的慢板部分,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模仿小提琴的演奏→最后通过聆听乐段分别出现的次数,总结了乐曲曲式结构,点出课题,为本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既达成了课堂成效,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因此,只有积极与教材对话,品悟教材文本,才有助于我们准确定位课堂基调,实现教材与教学的融汇贯通,实现学生与知识技能的顺利衔接。
三、与学生“对话”,选择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只让学生坐而受教,而应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也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即要教学合一。”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考虑学生的教学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没有生命的音乐教学。如何把教案变学案,把教学内容变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兴趣和困惑,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执教205班歌曲《蜗牛与黄鹂鸟》后,我发现由于学生较熟悉此歌曲,我们预设的活动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我们预设的节奏难点并不是难点,真正的难点是变“牵”为“导”,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在203班的同课教学中,我以趣为主线,音乐要素为主导,通过“趣味发声”导入课堂,引导学生模仿蜗牛和黄鹂鸟动物形象,听辨音色;通过“趣味设问”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在孩子们充满创意的想象中揭题学歌;通过“趣味听辨”聆听全曲,找出乐句的相同处与部分相同处,感受切分音在歌曲中的作用和歌曲赋予两种动物不同的音乐形象;通过帮助小蜗牛爬上葡萄树,开动脑筋创编自己喜爱的声势;通过角色表演唱演绎自己所理解的动物形象。
与学生对话时能解读出较好的学法,好的学法使教师的解读变成了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学,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与作者“对话”,突显要素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首凝聚着作曲家心血的音乐作品,自有其独特的意境,这意境对于阅读面不是很广、生活经验不是很厚、社会阅历不是很多、综合知识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自然难品其味。这就要求老师与作者对话,在品悟音乐文本中抓住歌(乐)曲最具特点的地方,展开教学。
小学音乐教材歌曲《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旋律巧妙运用了同音反复、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很形象、有趣。在音乐教学中,我紧抓同音反复,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听辨、接唱中熟悉歌曲;紧扣乐句分析,找到4个乐句中有2个乐句完全相同,两句乐句基本相同,通过分析歌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赋予的生动的动物形象。让学生在反复的听辨和对比中循序渐进地学会了歌曲,达成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只有积极对话课标、教材、学生和作者,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把准教学方向,定准课堂基调,选择教学方法,突显音乐要素,才能真正领航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畅游!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小学音乐教材编写组.义务教育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二年级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