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1邹国振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迁移化学教学心理学

邹国振

摘 要:在心理学上,迁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有效的迁移不仅可以使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优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迁移 化学教学 心理学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际用途,国际上已提出面对社会发展形势下的四项基本教育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如果将上述四项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该目标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应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教师课堂效果。

一、迁移理论分类与作用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技能的迁移现象屡见不鲜,在古代也早已出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等学习迁移的体现。实际上迁移一直是做多教育者所重视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迁移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因素说、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苛勒的关系理论。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凡一种学习加强另一种学习,称为正迁移;反之,一种学习干扰即削弱另一种学习,称为负迁移。一般来说,迁移是由两种学习的刺激和反应的类似性而产生的。反应相同时两种学习的刺激越相似,越发生正迁移;反应不同时,刺激越相似,越发生负迁移。如果这一结论对其中某一学习是不适合的,那么这种推广对这种学习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干扰,这时就产生了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而且,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第一、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第二、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三、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在日常的化学课堂中应注意将化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对象相结合,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邵瑞珍教授在引述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时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同。”因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着力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是极为必要的。对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归类概括和总结。物质的性质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理化性质。要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列举出每一种物质的性质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劳无益的。但我们知道结构相似的物质之间具有类似的理化性质,对此可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分类概括,扩大知识的包摄性,促进积极迁移。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聚合)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概括由不饱和双键的弹性,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可以推断或解释结构更为复杂的烯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强变式训练,增强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得到延伸和扩展,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为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通过演练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应付自如。在学习《氮、磷》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用NH3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若水充满烧瓶,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若水没充满烧瓶,物质的量浓度又为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情况又怎样呢?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的NO2与O2或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若水也能充满烧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渡又各为多少?等等一系列多角度的试问,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情境中变式训练的迁移效果如何并不取决于平时演练“同质”习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把握了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能否揭示其内在的知识规律。在变式和新问题演练相融合,方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

(二)强化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迁移可以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都有利于迁移。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的事例。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加成、聚合等)的同时,引导学生概括出不饱和双键的通性,并迁移至其他烯烃,推断或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学习了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氢还原、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所氧化),可以归纳概括出醛类化合物的性质,从而推断其它醛类化合物。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或替代新知识,因定势而产生消极影响,即产生负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越稳定,越清晰,产生的负迁移就越小。为了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消除定势干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掌握扎实的“双基”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索的能力,都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顺利地迁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的迁移,更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3]顾文贵,岑波.归纳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2(6).

[4]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寧: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迁移化学教学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跟踪导练(二)5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