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方法
2018-10-21王晓忱
王晓忱
摘 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初阶教育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萌芽时期。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是十分必要的。且新课改中明确指出,重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本文将主要阐述如何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其健康个人的具体方法和实践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 小学生 行为习惯 方法和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黄金发育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同样,学生也缺乏一定的自律性。需要教师经常指导学生,监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端正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小学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教师应结合多方面教育进行思考,积极培育学生优良的综合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发展,为祖国培育优秀的合格人才。
一、重点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
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课堂教学大不相同。教师只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即可快速完成课堂教学。而行为习惯和人格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彰显教育效果。且需要小学生在个人思想认知中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很容易接受教育。教师可在学生接触的任何事情,任何环节中开展教育。從而有效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与品质。
例如,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小学生守则》以及校方设立的规章制度等。让小学生和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加深对其内容的记忆和印象。在不断了解,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在每周一升旗的环节,校方应大力鼓励个人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渴望他人表扬自我,肯定自我。从而在表现欲的趋势下,学生格外重视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监督学生,指导学生
小学生自律性较差,并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故此,教师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监督学生,指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定期为学生讲解校规校纪,宣传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积极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提醒学生做错的地方。从而在无形之中使学生养成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特点开展德育教育,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例如,设置纪律检查小组。让检查小组定期巡查,监督学生的日常表现。在班级内进行德育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在教师指导、教师监督、学生监督、自我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三、开展针对性教育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都大不相同,学生的性格、习惯、思维也均不同。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对其实际情况具有清晰的了解。从而结合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对于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细心、耐心的指导学生,教育学生。使其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继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其的爱护和关心,消除对于教师一味的敬畏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师产生浓烈的好感。从而更乐于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加速学生健康发展。
四、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每天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高大形象的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而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喜欢模仿别人。若教师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小学生却不具备判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自身也养成不良行为。若教师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学生也会产生偏激人格。故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约束自身日常行为,举止高雅,行为合乎自身地位和形象。以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端正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使其具备健康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品质。
五、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教育,需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的良好融合。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小学,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师的看管之中,孩子的教育可完全交于校方。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父母和亲人对于孩子的影响同样明显,父母的个人行为和思想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孩子。故此,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其家庭教育,明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行为和言谈举止进行规范,为孩子树立榜样。遇到相关问题时,教导孩子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选择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教师共同商量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的部分难处。合理高效的做好小学生的教育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德育培养。抓紧其可塑性极高的黄金教育时期。在小学阶段,重点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在日常教学中,监督学生,指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一位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高度融合,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终为学生养成良好、端正的个人行为,为其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品质,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有秀.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J].好家长,2016(38):45.
[2]李晓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市某小学为例[J].学周刊,2015(34):71.
[3]刘娥飞.好“风”凭借力重“心”促养成——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5(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