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8-10-21闵凡娥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有效性小学

闵凡娥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重点学科,具体发挥的教育功能是实现小学生德育教育。随着素质课改的到来,小学教学进入到全新的环境当中。而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在课堂教学需求上有所转变。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具体学习需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展开有效分析,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点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小学生德育教育。而素质教育背景下,该课程在教学方面有了全新的发展要求。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小学生成长目标,合理优化并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品德课堂。因此,教师应当重点思考如何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程素质教学深入改革与发展。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情况的了解,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高。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所构建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在课堂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师受应试思想影响,将教学重点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一味采用灌输性教育,针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灌输、讲解,而忽略生活案例的引入,以及实践活动的展开。最终导致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對小学生今后品德素养建设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应该尝试着创新教学手段,更新课堂形态。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路径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此门课程中包含的情境内涵十分丰富,是社会各类实际情境的一种缩影和映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要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灌输,而是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课堂情境,为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品德内涵,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奠定思想基础。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地方》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堂情境。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浪费水资源的图片,比如说忘记关水龙头等。之后,教师在此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利用生活中的水资源。让学生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对节约、环保理念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

(二)引入生活案例,增强学生实际认知

众所周知,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源自于生活的学科,透过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现象和社会现象,来向学生诠释人生的道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入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生活案例,并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共鸣,并加深自身对生活案例中德育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此为戒,规范自身言行,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比如说,在“构建文明家庭”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入生活案例。“有同学在餐桌上,还未等家中长辈入座,便开始动筷子。请同学思考一下,这种做法得体吗?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做?”学生结合教师所提出的常见生活问题,进行思考,并意识到在餐桌上应该懂礼貌,待家中长辈入座之后,再开始就餐,彰显孝顺传统文化素养。

(三)进行角色表演,增强学生情感认同

为了加深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情感感悟,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建表演情境。并鼓励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提高德育素养,增强社会认知。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购物有技巧》时,教师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构建购物情境。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与消费者。在模拟超市环境下,进行买卖交易情境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购物生活常识有所了解,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社会认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教师为了健全小学生品德素养和社会认知,应该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定期组织学生探望空巢老人,为空巢老人表演爱心节目,从而激发学生对孝顺这一良好品德的思想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定期组织亲子实践活动。比如说,我为妈妈洗一次脚,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五)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身言行,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率,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首先,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应注重规范交流语言,以尊重、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同时,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以及其他人、物,利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重点思考所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并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实践,通过亲身经历与亲身实践,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结语

综上,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做好课堂设计规划与实施,对小学生品德素养建设来讲,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创新,多些实在的教学,扎实并非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建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意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对品德意识、社会认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文会.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4.

[2]谢军德.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7):104.

[3]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5(02):19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有效性小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